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决不能再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措施,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一定要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按照既定的方针更加精准操作和实施。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引导和促进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层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从供给侧来看,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消费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结构失衡,低端过剩而中高端不足,致使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增长。适应国民高层次消费的需要,财政政策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围绕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精准增加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最大程度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刺激消费需求和预期。以家政服务为例,目前我国虽然拥有大规模的家政服务人员,但服务水平大多层次较低,受过专业培训、经验丰富、层次较高的人员比较短缺,中等收入以上家庭对较高层次家政服务的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致使相关消费遭到抑制。这就需要政府积极作为,适应现实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等财政投入,并确保精准投放、高效使用,这样既可以从供给侧提高消费和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又可以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取得“一石二鸟”之政策效果。
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缩小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缩小收入差距,关键是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和非农就业者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从而促使低收入层的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层。其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强化。因此,政府有必要在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补助和支持机制,通过增加对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弱势群体改善生活状况创造有利条件,缩小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优化投资结构,合理稳定投资需求和预期
要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方向适度引导和参与投资,合理稳定投资需求和预期,特别是合理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但绝不能重蹈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覆辙,更要吸取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剧烈膨胀、房价虚高推升成本进而摧毁实体经济的惨痛教训,否则无异于“自寻死路”。
具体来说,下一阶段,稳投资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精神,依法合规使用专项债券和其他市场化融资方式,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具体要突出支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巩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等三大民生工程,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合理区间,为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提供有力的支撑。中东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应加快网络、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为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新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针对近期民间投资加速下滑的现状,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制度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重点是要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平等享有生产资料、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样受到社会监督。
全面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下一阶段,要进一步落实好降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缴费率等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对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增加企业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生增长型经济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发展技术,通过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就需要将以往以技术转移为主的创新模式转换成在开放环境下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因此,积极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稳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民生性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增加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的补助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