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70周年】制造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

发稿时间:2019-08-21 16:08:37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作者: 卢卫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纵观世界近300年的工业化历程,制造业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是大国崛起的根基,彰显着综合国力;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代表着供给效率;是物质财富的基础,关系着人民福祉。同时,制造业也是国际经贸关系的“压舱石”,是促进国家间经济合作、人员往来、共同发展的桥梁纽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目前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对我国成为世界大国形成重要支撑。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兴起,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跃升,当前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并取得积极进展。

  发展规模日益壮大。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的970.6倍,占全球比重超过1/4。在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彩色电视机、空调产量超过2亿台,冰箱7876万台、洗衣机7150万台,超过全球产量50%以上;汽车产量超过2780万量,占全球的30%,新能源汽车产量127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2018年我国共有12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50多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着力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涌入制造业,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156个工业项目”,60年代开始“三线建设布局”,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轻工业发展,加工制造业快速崛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我国制造业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进入新时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组织形式,聚焦破除制约制造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重点补齐发展短板,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57亿元,研究与开发支出呈几何速度增长。201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5%,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速铁路、航空航天、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取得突破。5G商用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条件更加成熟,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加快。 对外开放不断加深。改革开放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产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入WTO以来,中国加快与国际接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制造业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行动更加具体、聚焦。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策透明、放宽准入、平等待遇、简化管理,制造业正在进入全面开放、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新时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一些领域实现由“跟跑”到“并跑”的机会增加。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水平,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工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卡脖子”问题亟须加快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仍然不强,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仍任重道远。

  制造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制造业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国制造业经历“一五”时期奠基、“三线建设”布局等重要阶段,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制造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快速发展,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后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这些,都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谋划和设计政策时,将着力点集中在政府该管的领域,政府不替代市场发挥作用,而是着眼于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放管服”,大量精简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构建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地方大胆实践,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示范推广。实践证明,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的密切配合和相互促进,是制造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注重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我国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从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制造业起步,随着规模不断壮大,又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强化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带来制造业增长的“加速度”。同时,通过技术、资本、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同制造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要素质量、优化要素结构、实现要素合理配置,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用好用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企业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多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外资对产业提升的积极作用,引进资金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相结合,促进外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制造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

  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我国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抓实抓细,确保落地见效。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着力做好“六稳”工作,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抓好钢铁等重点领域去产能,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打通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瓶颈,不断扩大优质供给。通过创新供给激发市场需求,更好满足投资和消费升级需要,畅通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的循环。

  大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广先进适用绿色工艺、技术,加快生产线和“工作母机”改造,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化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生产能力布局,探索有效监管途径,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体提升。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扩大优质工业品和现代服务供给,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品牌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着力提升要素支撑保障能力。落实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制造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围绕强化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导向,培养造就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在技术领域“精耕细作”。引导培育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组织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地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灵活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开展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制度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再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对所有涉及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证照分离”改革模式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安全、质量、知识产权执法,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

  加快构建产业开放新格局。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改造升级,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为导向,鼓励外商资本流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新能源环保产业。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