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淮北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加快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发稿时间:2019-07-25 12:52:31
来源:淮北市委改革办

  近年来,淮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抢抓机遇,坚持扬淮所长,强化分工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一、聚焦产业培育推动经济协作。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链条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一是抓招商引进产业。树牢招商“生命线”意识,面向长三角,紧盯大上海,重点围绕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着力扩增量、促升级、补短板。2018年,全市在建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45个,总投资239.64亿元,其中来自上海市的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64.22亿元;来自浙江省的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114.28亿元;来自江苏省的在建项目28个,总投资61.14亿元。二是抓园区承接产业。推动7个省级开发区错位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市开发区升格为省级高新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濉溪开发区跻身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获评中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凤凰山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杜集开发区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该市开发园区已成为吸引长三角企业投资的主阵地。近年来,上海电气、上海华谊、上海浦发、上海均瑶集团、浙江金龙电子、浙江传化和浙江华孚时尚纺织小镇、江苏康美绿筑绿色建材产业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好项目先后落户淮北。三是抓合作优化产业。围绕建设碳基、硅基、铝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长三角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推动该市产业向产业链、创新链最高端攀升。深化与上海申能集团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投资54亿元建设的135万千瓦发电机组,是全世界单机容量最大、单位能耗最低的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为全球绿色燃煤发电的标杆,是国家示范工程。上海华谊参与合作的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余亿元,是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优质化工企业落户,未来五年将打造成为“千亿元产值的碳基产业基地”。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交流合作,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汉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柳孜运河遗址、四季榴园、南山景区等精品旅游线路,做到线路共推、产品互联、市场互补。

  二、聚焦创新驱动推动科技进步。积极构建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吸引更多的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向该市集聚。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协同推进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高新区“三区联创”,下大力气狠抓上海交大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等创新主平台建设,“淮北原创”“淮北首创”的成果大量涌现,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良好势头。支持创新型企业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江南大学等长三角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目前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2项,组建产学研合作实体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技术转移中心1家,开展重大产学研合作攻关31项,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坚持把发展陶铝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市政府与上海交大、上海均瑶集团、相邦科技共同出资组建上海交大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成立陶铝新材料柴油发动机领域应用产业联盟,加快推进陶铝新材料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在该市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千亿陶铝峰产业基地。目前,市陶铝新材料一期产业园已具备50万只陶铝高性能活塞、26万套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和5000吨陶铝新材料生产能力,二期产业园2条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线、4条全自动活塞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能将分别提升至300万只和150万套。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源创客”“梧桐树”等“双创”孵化基地,吸引来自沪苏浙等地100余个创新团队入驻、70余家风投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成为由人社部、宋庆龄基金会联办的“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单项赛全国总决赛永久举办地,果力科技公司“柔性智能机械手”项目在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中夺冠。三是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培育计划,探索实施“人才储备金”制度,吸引来自沪苏浙高层次人才180余人。特别是引进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陶铝新材料,已成为国之重器,广泛应用到我国航空航天和军工民用领域,分别被科技部、工信部列入“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产业目录。引进的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永生博士,在淮成立安徽汉芳生物科技公司,牵头发起成立中国芳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芳香全产业链。同时,依托芳香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特色小镇,目前渠沟芳香特色小镇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引进的上海交通大学刘丽人才团队,在淮创办安徽长淮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耐高温、薄壁型电子用无卤阻燃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三、聚焦对外开放推动互联互通。以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为抓手,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形成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一是构建大通道。将交通作为融入长三角的先行条件和重要支撑,加强与沪苏浙的交通规划对接,完善周边区域城市间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内通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铁路网络,郑徐高铁淮北联络线开通运营,三个小时内到达长三角核心城市;淮北—宿州—蚌埠—合肥城际铁路今年将开工建设,建成之后可全面联通京沪、商合杭、合宁等重要高铁网,更好促进淮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公路网络化发展,煤化工快速通道及一批国省道、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徐快速通道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畅通内河航运,实施浍河航道整治,南坪港建成运营,该市航运实现通江达海。二是筑造大平台。主办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项目对接会暨安徽濉溪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会、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石榴文化旅游节、中国铝加工与润滑技术交流研讨会暨安徽淮北濉溪铝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中国·淮北碳基新材料及化学品产业发展论坛、皖沪开发区及企业对接等活动,积极承办2019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争取举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论坛及牵头承办第二届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会议,搭建该市与长三角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全方位展示长三角制造能力、创造水平和建设成果。与南京、扬州建立友好城市,创新开展“城市之间—淮北·扬州”互动宣传活动,在上海、杭州、昆山等长三角城市多次举办宣传推介会、投资说明会,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推进大通关。依托合肥海关,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打通该市对外经济走廊。淮北海关获批成立,创新海关监管制度和检验检疫制度,大大缩短企业通关时间、降低通关费用。2018年,该市96家企业从长三角口岸报关开展进出口业务,实现进出口额25.3亿元。积极对接上铁徐州指挥部,加快推进青龙山铁路“无水港”项目建设,项目建成运营后将为该市发展口岸经济、促进外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聚焦环境优化推动资源共享。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政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是共建高效政务环境。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为契机,学习借鉴杭州、无锡等市在智慧政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科大讯飞、东华软件等企业开展智慧云平台建设,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代理服务中心、推行移动端全程电子化登记,1550项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同比精简60.3%,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同比精简56%,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为长三角来淮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捷、更有效率的营商环境。二是共建优质服务环境。加强与沪苏浙教育、医疗机构的合作,江苏港利集团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的教育小镇成功落户淮北,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皖北康复医院分别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淮北矿工总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接入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让群众就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资源。三是共建优美生态环境。以张家港为示范,二十余年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活动,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佳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昔日“煤城”变“美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徐州签订环境保护工作合作交流协议,加强源头联保、过程联控、后果联惩,以实际行动共建长三角绿色美好家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设立五级林长1549名,创造七步造林法,硬是在石头缝里秀出绿色森林,累计为全市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成功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获得全省唯一的“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石质山绿化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持续推进塌陷地治理,摸索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种上树”六种治理模式,全市累计治理沉陷地18.63万亩,被誉为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典范和标杆。巧用沉陷区特殊地形,加快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绿金湖、南湖等六湖连珠,100平方公里的城区中心湖带显现眼前,形成“两山环绕、多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独特风貌,成功入围第十届中华环境奖。省委书记李锦斌对城区中心湖带给予“湖清岸绿景色美,是创新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的高度评价。

  五、聚焦机制创新推动形成合力。积极构建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协作机制,努力在各个层面与沪苏浙加快对接。一是创新推进机制。坚持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长三角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高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台《淮北市关于打造苏鲁豫皖交汇区域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强高层互动。积极与沪苏浙党政领导层开展互访交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党政代表团赴合肥、镇江、徐州、连云港等地学习考察,学先进、补短板、谋创新、促发展。主动参加长三角产业创新峰会并代表联盟城市作交流发言,该市与上海市普陀区、江苏省南通市、浙江省台州市等八个沪苏浙皖的城市,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探索城市协同创新和区域合作共赢的新方向、新模式、新空间,全面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是推动挂职交流。学习先进,开拓视野,建立与长三角部分城市的常态化干部挂职锻炼机制,开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大讲堂,定期邀请长三角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来淮讲座,交流长三角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新经验好做法。近三年,全市累计选派60余名优秀干部到上海市、浙江省湖州市等地挂职学习锻炼。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