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潘剑才:绿色发展的南平实践与路径选择

发稿时间:2019-07-17 16:31:27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19年7月13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与中共徐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推动新时代改革再出发——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暨‘徐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本文为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潘剑才的经验交流介绍


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 潘剑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改革系统的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十分感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徐州市委市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我就福建南平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与浙江、江西交界,又称“闽北”,是闽江之源、福建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78.29%,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有“中国竹乡”“南方林海”之美誉,国土面积居福建之首,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占福建的1/4,林木蓄积量占福建的1/3,全国十根竹子里就有一根是南平的,人均拥有水资源89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境内的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双遗产地之一,“大红袍”茶就产于这里。7月5日,在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上,外交部王毅部长“欢迎大家到有福之地福建走一走,去登武夷山,品大红袍,体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并称赞“大红袍天下第一”。好景好茶源于好生态。可以说,绿色生态是南平最响亮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境:比如,生态资源丰富但多是躺在山上、搁在田里,难以转化变现;好生态产出好产品,但由于品牌不响,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卖不出好价钱;水生态安全的问题较为突出,水资源丰富但也因此常年易受水患困扰等等,诸多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南平发展的时代之问。

  针对南平保护与发展的困惑,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多年前就指明了方向,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7次深入南平调研,对南平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我们“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着眼21世纪,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等等。这些重要指示,饱含着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不仅廓清了南平干部群众的困惑,为我们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帮助我们找到了过河的“桥”和“船”,也为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具体实践中,着力做好“转化”文章,把支撑点放在产业上,突破点放在创新上,着力点放在机制上,加快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概括起来就是“一三五”,即:一个支撑、三大创新、五项机制。

  “一个支撑”,就是着眼于相得益彰,构建绿色生态产业支撑体系,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好绿色产业。我们按照“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的思路,以选准做优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邀请专家对全市21个产业门类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梳理,确定了重点发展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些产业中,最具基础的是现代绿色农业,最具优势的是旅游、健康养生产业,最具前景的是数字信息、先进制造产业,最具潜力的是生物、文化创意产业。在选准产业的基础上,我们高标准编制《绿色发展行动纲要》《七大产业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立梁架柱”。同时,突出项目化、具体化,持续开展“项目突破年”“项目提升年”等活动,成功举办现代绿色农业、旅游、生物产业等项目资本对接会,策划实施294个总投资2033亿元的绿色产业支撑项目,加快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引进落地了浪潮大数据、商汤科技、巨电新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经济发展的绿色动能加快形成。2018年,绿色产业规上企业占全市的八成,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达90%。

  “三大创新”,就是着眼于转化变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激发绿色发展新活力。探索创新“水美城市”“生态银行”“武夷品牌”建设,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一是创新“水美城市”建设。南平水资源丰富,全市大小河流700多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76条,下辖的10个县(市、区)至少都有一条以上河流穿城而过,有专家说,南平水资源优势不亚于森林资源。但过去“水的文章”做得较少,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而且还面临着水生态安全、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此,我们把做活“水文章”作为推动“两山”转化的重要载体,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突出“山、水、城、人”一体的理念,在全国首创“水美城市”建设,将水流域治理与城市经营、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结合起来,高标准编制《水美南平现代化规划》,策划实施12个总投资300亿元“水美城市”项目,打造“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新业态,并向“水美乡村”“全域水美”延伸,让城市因水而灵动、因水而富美、因水而文明。可以说,“水美城市”建设推动了“单纯自然产品”的水资源向富有经济价值属性的水美经济模式转变,是对城乡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动能转换的一大创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肯定南平“水美城市”建设立意新、站位高、机制活、成效好,是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创新举措。水利部以南平为样板,编制《“水美城市”建设规划导则》,为全国推广制定标准。二是创新“生态银行”建设。绿水青山蕴含着宝贵的生态价值,如武夷山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达到2300多亿元,人均100万元,但如果不能转化,就是沉睡的资源。为此,我们按照“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要求,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的模式,搭建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平台。“生态银行”实质上是通过对生态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利用,推动生态资源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增值,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最后一公里”,让自然资源资产等要素“活”起来,是新时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创新。国务院参事室专家认为,建设生态银行,对于回答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时代命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已初步探索出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武夷山五夫“文化生态银行”、建阳“建盏生态银行”等运作模式。三是创新“武夷品牌”建设。为了破解“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困境,我们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突出打好‘大武夷’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指示要求,把南平生态资源优势与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有机结合,与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开展战略合作,实施“武夷”品牌建设工程,从优质农产品入手,通过“四个统一”,即: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宣传推介、统一营销运作,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体系,打造“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着力以品牌建设倒逼品质提升、以品牌效应带动溢价增值,解决优质生态产品“有口碑无品牌、有品质无价格、有资源无市场”问题,实现好生态产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认为,像南平这样系统研究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全国是一个创举。2018年,南平市入选中国品牌城市(地级市)百强榜单,4个农产品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过两天,我们还要在北京举办“武夷山水”品牌宣介活动。

  “五项机制”,就是着眼于常态长效,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绿色发展新保障。结合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建立治理、保护、评价、责任、市场等五项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防治一体,建立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机制。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从集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入手,强力整治生态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全市累计拆除养殖场1.14万家,削减生猪401.77万头,在此基础上,坚持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推动畜禽养殖退养户转产转业,建立健全以民为本、常态监管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并推广运用到茶山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全面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巡查监管治理机制,推进一体巡查、联防共治,打造全方位常态化的生态巡查监管治理新格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攻坚行动,以生态宜居为先手,打好消灭垃圾攻坚战,努力实现“城乡无垃圾、卫生无盲区”。二是生态优先,实行最严生态保护机制。在体制上,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立法上,制定《河岸生态地保护办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地方实体法规,以法治良序保障良好生态;在司法上,创新“惩治·修复·联防·教育”四位一体生态司法“南平模式”,成功审结全国首例破坏生态公益诉讼案,筑牢生态法治屏障。三是导向牵引,构建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研究出台《南平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南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体现绿色GDP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将考评结果与领导政绩考核、干部使用、绩效管理结合起来,用“绿色考核”推动树牢绿色政绩观。四是明确权责,建立严密高效责任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建立国内首个自然资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多规合一”市域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以价值量化落实保护责任;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探索形成“五围绕五突出”的南平审计方法,被国家审计署列为改革“抓得好,抓得实,抓出成效”的全国典型。五是先行先试,探索多元化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率先达成全国首笔竹林碳汇、全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探索推进绿色资产证券化,构建体现生态产品价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治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感受比较深的是:第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建设“绿、旅、新”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到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再到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以贯之、持续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行稳致远。第二,创新引领、勇于实践。把绿色发展创新作为推进点绿成金的“金钥匙”,从南平最具优势的领域入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走出一条与当地水土相符、富有活力的“两山”转化之路。第三,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坚持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高起点、系统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并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绿色发展的“愿景图”变成“实景图”。第四,实干拼创、担当作为。大力弘扬廖俊波精神,做活“人”的文章,提振干部精气神,引导激励各级干部敢担当、善担当,强化践行“两山”理论的合力保障。

  绿色发展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在更高起点上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是重要的时代命题,我们还要持续探索、深入实践。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深刻理解“两山”理论蕴含的基本内涵,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协调并进。二是进一步纵深推进、市场运作。加快推动绿色资产证券化,建立生态资源、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构建体现生态产品价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三是进一步整体谋划、系统集成。系统集成近年来南平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创新,注重统筹协调、衔接配套、整体运作,打好创新组合拳,形成更多制度性创新成果。四是进一步统筹协调、协同发力。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