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贵州:工业“大跃进”能否强省

发稿时间:2011-07-10 00:00:00

  作为全国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贵州省2009年的人均生产总值才突破1000美元,仅仅“撞线”小康标准,而这个比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晚了约10年的省份,则提出了要与全国同步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的计划。拿什么来实现全面小康的计划?到贵州主政不到一年的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指出,工业强省战略是贵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和大多落后省份一样,工业强省成改变贵州落后的一剂良药。

  定调工业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工业强省战略迅速在贵州全面推进。“工业强省”一词充斥在各大报刊并在不同场合被频频使用,而在建设“工业强省”上更是动作频频。

  贵州省发改委透露,今年以来,全省已开工建设15个工业园区,20多个工业园区成立开发投资公司;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0亿元。就发展形势来看,全年基础设施投入有望超过250亿元以上,占目标任务的125%;全省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111个工业园区,已组建园区管委会的80多个,已组建或正在组建园区投融资开发公司近50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已在建百余个。

  去年10月,贵州省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栗战书提出,要统一对工业强省战略在贵州省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就贵州目前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必须把工业强省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如今,站在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起始线上的贵州,一定要抓住机遇,果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助推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

  贵州省明确到2015年全省工业发展要确保实现“四个目标”:工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2010年增加1.5倍,年均增速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5万亿元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以食品药品及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户以上。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达到200家以上。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任务。

  问题不断

  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建设热火朝天。而在这一片繁忙的背后,仍有一些待解的难题。

  近日,贵州遭遇的煤荒就成了强省之路的瓶颈。贵州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高耗能企业用电量占贵州省内用电量的比例约为60%。今年5月以来,因部分发电集团和火电厂未完成电煤日供采计划,该省电煤库存处于预警状态。贵州电网公司因此发布了大面积停电红色预警,该省许多火电厂均处于“看煤发电”的状态。

  电煤供应形势严峻,给全省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风险。在国家发改委通知要求各产煤省区加大电煤产运需协调力度,不得分割市场、限制煤炭出省的同时,一些地方则不得不想方设法不让电煤外运。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贵州严重煤荒背后,其实是一个经济落后生试图发愤图强的努力,可见其工业强省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

  该省发改委则坦言,仅当前贵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问题就有:一、融资难。财政能力有限,对园区投入不足,加之目前银根紧缩,贷款难,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二、用地难。用地指标有限,项目入驻难。有的项目因用地问题,项目开工时间延迟半年以上。三、部分园区管理机构还是临时机构,且多为基层常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人员,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上相对滞后等难题。

  今年3月,遵义市在调度全市集中开工工业项目情况时发现,部分项目推进缓慢,12个项目因前期工作不深入,至今手续不全,属非法开工。已宣布开工的59个项目中,有42个项目手续不全,10余个项目未办理任何手续。采访中记者发现,遵义事例并非个案,为加速推进工业发展战略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因只讲速度和数字而流于形式,此时的企业家们似乎多了个“演员”的身份,穿梭于许多不同形式招商引资会出演“签约剧”。此外,一些地方为扩大招商引资成绩,一个项目多次统计,而有些企业则将该省“县县都有工业园”的规划当做新一轮圈地的最好时机,一些项目开工仪式后迟难动工,甚至于出现空壳公司骗取县级政府拿项目或等问题。

  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贵州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向阳生分析认为,应深刻领会工业强省的“强”,是指在工业发展的先导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尽快壮大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即赶紧把“蛋糕”做大,同时把“蛋糕”做优,而不是要求贵州很快成为全国工业经济的“强省”。而在加快速度的同时,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力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全省各市、州、地、县以及各种企业情况各异,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认识到机遇和挑战、效益和风险总是并存的,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既要正确把握好现在,又要力求把握好全局和长远。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