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与时俱进中的历史方位新判断、新指南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历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近百年的奋斗,终于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富起来(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成果为支撑),到强起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前后实现全面小康,并将乘势在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飞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梦”目标。
这一关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与历史起点的新判断,也对应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及其基本方略的系统化设计。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与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不平衡”: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判断、新分析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充分”与否,是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而“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直指结构状态的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原来的表述中关于不充分的问题,已由“落后的社会生产”指明,而新的表述中,是把这一不充分问题,放在了从属于不平衡的位置上,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我们必须追求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线
以往的宏观“需求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总量问题,而现在必须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结构优化问题。依“主线”而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为以改革为核心、以现代化为主轴攻坚克难的制度供给创新,以及以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巨大潜力空间、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式创新,它将以“全要素生产率”支撑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追赶-赶超路径上,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这样才能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在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更进一步对接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达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总之,深化供给侧改革,就是我们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而为现代化“中国梦”奋斗的主线。
四、变化中的不变: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保持清醒头脑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强调意味深长。在新时代面对以“不平衡”为关键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在创新与奋斗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关于基本国情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正确认识,这也就是要牢牢立足“几代、十几代、甚至可能几十代人”才能走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并“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紧紧结合于生命线、幸福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中,保持我们极为重要的战略耐心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十九大前后宏观经济走势、新的不确定性和前瞻思路
一、复杂局面中“稳中向好”:年度目标、可能性及对全局的意义
一系列指标表明,中国经济运行中亮点不断增加,景气回升,值得乘势力求完成经济下行探底的检验期,对接企稳状态,但贸易摩擦的不期而至,又使不确定性陡然上升,需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正确地做好我们自己可做的实事,以求变坏事为好事,变压力为动力,寻求逐步地变被动为主动继续推进中国的和平崛起。
二、民企投资下降的简要分析及最新好转态势
民企投资2016年8月下降到仅有同比2%的增长率,而民企海外投资却明显上升(“海外资产配置有不惜工本的倾向”),两者的反差,除有部分“走出去”发展的因素之外,也必须正视与方向感不明、安全感不足、希望感不到位相关的“用脚投票”因素。
此情况在2017年以来有所好转,但仍值得高度重视、密切关注。2018年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低迷,民企投资已有同比上升8.7%的较好表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却只有同比5.3%的增幅,在急需扩大内需抵御外部压力的当下,打开我国有效投资潜力空间实为当务之急。
三、核心观点
综合地看,2016年以来的情况正在继续显示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新兴市场的潜力、市场的魅力与吸引力,也在展示全球背景下的新变局、新挑战和贸易摩擦代表的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外部压力我们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变被动为主动,于改革时间表“紧促”的情况下,鞭策我们力求更有效地化解“矛盾累积隐患叠加”。惟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引领新常态,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正出奇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才能在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还有充沛的新动能支撑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联通“中国梦”。
在百年大变局中牢牢把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线
近两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追求、期盼和为之献身的伟大民族复兴的愿景,已经“从未如此接近”,以改革为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中国的总体发展在“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经济总量已从原来的第十几位上升为全球第一,人均国民收入则从原来的极低水平,上升为世界银行可比口径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上半区。全球化推进过程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的上升与超常规发展中的成就令全世界瞩目,并且在沿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主潮流继续发展的主线上,已清晰地由邓小平当年勾画的“三步走”战略构想,进一步具体地锁定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49-50年要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两步走”目标,即在未来30年,要使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之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之路上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平崛起”,仍是应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主线。
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展望
中国2016年的真实城市化水平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0%;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仍然极为巨大,房地产业注定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构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供给满足需求角度看,中央强调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十九大报道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应从多主体角度来解决所有相关的投入,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银行机构、专业机构等方面。“多渠道”就是要通过筹集资金、汇集人才、积累资金和经验,把资源落在开发过程当中,调动一切潜力和积极因素,把推动发展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之下。关注供给整个过程里面的多元化,就要采用多种的形态、类别、模式推进,建议发展租房市场和政策性金融等。
针对住房市场的多元化及“供给管理方案”的定制化要求,建议将“土地、投融资、税收等“基础性制度建设配合使力,形成“双轨(‘保障轨’、‘市场轨’)统筹”的住房有效供给体系,以求较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住房需要,落实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注:2019年5月19日下午,中国金融博物馆举办第111期“博物馆金融大讲堂”,邀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带来题目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主题演讲。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