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发稿时间:2019-05-15 14:44:49
来源:郫都发布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社区发展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成都市郫都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加强社区发展治理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九大工程”,探索基层社区发展治理“郫都路径”,创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一、实施铸魂工程,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

  坚持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优势。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思想铸魂”。牢固树立“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政治意识,深化“入党为了什么?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的“三问三亮”工作,推动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将政治建设同业务能力建设相结合,组织942名社区“两委”干部分批开展政治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基层开展两《条例》宣讲110余场,持续开展“我为郫都增光添彩”系列活动,提升城乡社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发展治理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创新力。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组织铸魂”。健全“1+5”党建制度体系,深化“一环五组团”党建示范模式,在14个街道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兼职委员制度,33个社区党组织与127个驻区单位健全“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开放互动”机制,建立物业联合党支部、商务楼宇联合党支部、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等,共成立了27个社区党委和112个社区党总支,形成“社区党(总)支部+网格(小区、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强覆盖”,有效提升社区组织力,被中组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评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试验”全国5个试点单位之一。

  三是密切干群关系“作风铸魂”。创新实施密切联系群众“三固化四包干”机制。通过人员、时间、地点“三个固化”,落实宣讲政策、督导工作、解决问题、办好实事“四个包干”,29名区领导和162名局级干部定期深入全区191个社区,督促1042名社区干部“零遗漏”走访联系群众,收集问题、排查隐患、化解矛盾。去年来,通过“三固化四包干”推动基层分级解决各类问题9500余个。这一做法被《半月谈》、人民网等媒体报道,被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并全国推广。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二、实施主体工程,抓好社区专业化建设

  坚持育、引、用、留并重,聚焦社区干部、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建设,培育社区发展治理各类主体。

  一是自主培养一批专业社区干部。与同济大学、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了70人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家智库和社区规划师团队,建立了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浦公英学院等开放培训平台和农民夜校网络平台,通过现场教学、观摩实训、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基层党建、社区规划等专题培训,打造书院、战旗、先锋等40余个基层治理典型实训基地,培养出了任健、汪生富、高绪清等一批善治理、能带富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带头人,带动提升城乡社区发展质量。张雪、高德敏入选成都市十佳社区工作者,双柏、犀和等4个社区入选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

  二是孵化引进一批专业社会组织。区级财政资金投入8200余万元,大力实施社会救助、社区营造、公益创投等项目270余个,其中社区营造项目已覆盖90%的社区。打造集社区治理实践交流、研究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社创书院”,实施社创先锋、社会组织学坊等项目,分类开展社会组织培训,为社会组织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构建集社会组织成长、专业服务品牌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等于一体的社区支持中心,孵化引进益家、鹃城、爱有戏等枢纽型专业社工机构36个。其中,明德社工机构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服务专项示范单位。大同社工服务中心建立犀·浦公英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孵化出“犀浦伙伴”“浦公英微公益创投”等品牌项目,并链接到“公益小天使”等社会服务项目。

  三是整合聚集一批专业社工人才。设立社区保障资金和激励资金,出台《郫都区社会工作人才扶持激励办法》、《郫都区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政策实施方案(试行)》等系列支持政策,明确了社工人才的职业身份、薪酬待遇和晋升空间,厚植社工人才快速成长的土壤。各社区至少配备 2 名以上社工人才,考取获得社工证书的人员给予400—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将优秀的党员社工人才纳入社区后备干部储备,把优秀的党外社工人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有计划的锻炼培养。实施社区“菁英成长”和“创行伙伴”计划,孵化聚集了一批骨干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工领军人物。目前,全区持证社工达555名,李敦良为2018年度四川唯一的“全国十大社工人物”,罗艳玲等3人被评为“全国百名最美社工”。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三、实施参建工程,抓好社区微治理建设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创新“打平伙”、众筹众治等方式,探索党组织、社团组织、居民、企业等多元参建的微治理模式。

  一是责权对等赢得民心促参建。坚持权利义务对等,厘清社区和居民的责任义务,创新制定社区和居民责任“清单”,探索“打平伙”等参建方式,实现共创共治共享。比如唐昌街道先锋村在村庄清洁行动中,由村党支部以“九大碗”“打平伙”的理念,与居民充分协商达成共识,明确村两委负责院落之间的公共基础设施、风貌改造提升、产业培育引导、公共空间美化亮化等“公共面子”,居民负责拆除违建、改厕改厨、自主经营产业等“私人里子”,激发居民参建的积极性,主动投工投劳3000多个,自筹资金28万多元,共同完成了社区风貌整治、文化旅游环境营造,打造了消费新场景,带动了集体经济壮大和居民持续增收,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人居改善和治理有序。

  二是众筹众治利益均沾促参建。由居委会、环境和物业管委会、业委会(院委会)、小区自治组织四方组成治理共同体,充分发动居民以众筹方式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增强内生动力,解决了街道无法解决、居民无力解决的问题。比如犀浦街道犀牛社区学林雅苑小区居民自筹资金270余万元,四方共同推动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物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三是自律自治共建共享促参建。由社区和居民共同研究制定社区公约和公共事务管理制度,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监督,搭建邻里互动平台,让居民主动成为社区治理主体,创新社区自治路径。郫筒街道率先创新“可食地景”参建方式,社区居民就近竞得闲置地块,签订认领责任书,按约定规则自主负责地块设计、整理、种植、管护和收获,激发居民自律自治意识,政府以“零成本”方式实现了城乡净化、绿化、美化,创新了城乡居民新型组织化形式和治理方式,受到城乡居民广泛认同,全区共推广“可食地景”3200余亩。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四、实施互助工程,抓好社区合伙人建设

  坚持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实施合伙人互助计划,培育壮大各类社区合伙人队伍,探索“社区+群团+公益经理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N”互助模式,累计聚集各类社区“合伙人”近100个。

  一是创造公益合伙人互助形式。探索项目化的公益创投、市场化的公益合作等方式,与传统工艺匠人、品牌商家等合伙打造社区公共空间,进入小区、院落,开展社区公益便民志愿服务。比如奎星楼社区策划创新“便民十八匠”,双柏社区创新设立双小柏工作室、立夏FM电台等网红节目,将传统服务和创新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极大方便和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

  二是创造商业合伙人互助形式。采取空间换资源方式,引导商家以契约形式租用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开展附加公益、低偿收费等商业运营活动,与社区共同打造新消费场景。比如书院社区的社区合伙人“沐言咖啡”“明德慈佑”等,在商业化运营中植入市民健康养生服务、国际友人英语沙龙等公益服务,成为市民消费首选地和“自拍打卡网红地”。

  三是创造社群合伙人互助形式。发挥19所驻区高校和驻区企事业单位社团、群体优势,丰富社区发展治理方式,协同构建社区居民公共生活服务体系。比如蜀都新邨社区与成都工业学院合作,学院携10多个社会团体与社区共建“成工新邨”社区综合体,共创共建服务社区居民。

  五、实施造血工程,抓好社区共同体建设

  坚持以社区共同体理念,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培育发展社区经济,提升社区自我造血功能,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和长效治理。

  一是广泛动员募集社区公益基金。探索通过居民、社会组织、企业捐赠等方式募集社区公益基金,为社区运转可持续性注入活力。犀浦街道社区发展治理基金由辖区内20余家企业自发捐赠成立,筹集资金超过100万元,全区共募集社区基金30支,资金总额近1700万元。

  二是培育社会企业壮大公益基金。鼓励社区通过创办、股份联结、引进等方式培育社会企业,打造新消费公共空间,并约定10%—50%收益注入社区基金,实现社区综合体可持续运营。比如社企童萌之家与合兴社区合作创办惠民早教中心,1800元/月的管理成本收益和年利润10%全部注入社区基金;蜀都新邨社区与四川凯优雅致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实施“U咖啡”项目,社区将每年不低于50%的收益分成注入社区基金。

  三是盘活社区资源注入公益基金。探索创新“共享经济+社区”模式,将社区闲置公共空间错时租赁给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培育出共享教室、共享剧场、共享会议室等社区经济新业态,有偿收取场地使用、管理维护等费用,收益全部注入社区基金,有效盘活了社区资源,拓展了社区发展资金渠道。比如奎星楼社区利用社区综合体打造共享活动室,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共同开展各类活动,半年时间已有20余万元服务收益注入社区公益基金。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六、实施品质工程,抓好社区国际化建设

  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思维和水准,建设高品质宜居国际化社区,提升城市“国际范”。

  一是营造国际化社交空间。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建设国际城市的经验,邀请国际团队规划打造BLOCK等10个具有国际视觉效果的特色街区(廊道),布局国际化“微景观”,增加中英、中韩等多语种标识,营造国际化社区风貌。以英特尔、京东方等企业国际人士为主体,组建200余人的国际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讨论制定国际社区居民公约、垃圾分类等社区公益事务,形成了“发展互惠、文化互通、生活互融”的社区国际化生态。

  二是打造国际化消费场景。全面系统梳理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从业人员和国际人士消费特点、消费半径等,针对性培育发展国际教育、运动健身、艺术赏析、文化娱乐等业态,建成集运动休闲、赛事观摩等消费场景于一体的清水河艺术公园,引进了日韩式料理、进口直营店、高端咖啡、西餐等市场主体近500家,营造了东南亚特色、欧式风情等国际性生活消费场景。

  三是培育国际化活动品牌。根据社区外籍人群需求层次和特点,采取“政府+企业+高校+志愿者”模式,打造文化交流、国际交往等有吸引力的社区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家在郫都—中外文化体验季”、青木先生课堂等一系列国际化社区品牌活动150余场,外籍人士参与3万余人次。其中,“詹叔英语沙龙”累计开展活动120期,参加培训人员达2300余人次,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七、实施温暖工程,抓好社区人情味建设

  以社区特殊群体需求为导向,带着感情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打造有温度的和谐社区。

  一是创新“嵌入式”服务助困。坚持把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救助,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社会机构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关爱救助平台,发动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共同参与帮助解决困难群众“身、心、社”问题。目前,嵌入式救助实现全域覆盖,建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15支,募集善款872万余元,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万余人。该模式获得民政部“2016年度社会救助领域最佳创新实践成果”大奖。

  二是首创“阳光驿站”助残。依托社区微基金,打造集康复、工疗、娱疗、文疗、辅助就业、日间托养等为一体的社区“阳光驿站”综合服务平台,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无障碍、零距离”的贴心服务。目前,全区建成社区“阳光驿站”10个,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服务1万余人次,带动220余名残疾人创业就业,获评“2017 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三是探索居家型服务助老。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在社区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养老驿站、家庭养老驿站等服务站点,引入“互联网+”养老企业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组建“社工+志愿者”为老服务志愿团队上门服务,构建了“政府主导、公建公助、专业运营、多元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点位132个、养老驿站6个,全区养老服务设施城市社区覆盖率100%、农村社区覆盖70%,打造了四川省首家适老化体验中心,组建志愿团队14支,月均服务3万人次,实现了“老人不出门、服务到家门”。

  八、实施平台工程,抓好社区综合体建设

  坚持把搭建承载平台作为社区综合体建设的基础,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以需求为导向,增设多元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居民“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一是搭建党群中心服务平台。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活动空间最大化”思路,以辖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需求为导向,实施社区党群中心亲民化改造,建成集党建服务、政务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目前,已完成34个党群中心有机更新。比如郫筒街道书院社区对2000㎡空间进行提档升级,增设了梦享会客厅、大学堂、英语角等10余项社区服务功能,全方位、延时开放,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

  二是搭建公共空间服务平台。整合小区售楼部、样板房、公园公配房、废弃厂房等空间资源,尊重顺应居民意愿,针对性植入服务功能,实施创意改造,推动了公共空间巧变服务平台。比如郫筒街道伏龙社区将废弃的菠萝滩小型电站打造为集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公众活动、组织孵化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三是搭建小区生活服务平台。聚焦部分居民小区无公共休闲区、基础设施设备不健全等问题,全面梳理小区空间资源,与居民一道完善公服设施,搭建小区生活服务平台,提升小区居民满意度。比如犀浦村曼城小区将闲置的170余平方米架空层改造成公共空间,打造成集妇女儿童之家、阅读室、谈心室等于一体的生活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小区生活服务品质。

扎实推进“九大工程”  创建社区发展治理“郫都样本”

  九、实施效率工程,抓好社区微服务建设

  坚持高效便捷导向,借助信息化技术,以互联网思维实施效率工程,推动社区治理精准化、高效化、便捷化。

  一是创建“社情指数”推动治理精准化。创新整合政法、公安、信访等相关部门和街道资源力量,创建起以信访、网络理政、公安110接警三大类,教育文体等16项为主的“社情指数”体系,运用社区治理大联动中心信息化手段,建立中端信息汇总分类处理回访、后端定期研判运行等机制,实行月度发布,精准研判治理工作,提升治理科学化水平。目前,累计发布《“社情”分析综合报告》6期,反映处置问题6万余个,今年以来,信访量、警情非警情持续大幅下降,网络理政办结率达86.6%。

  二是建设平安社区推动治理高效化。坚持“上下结合、问题导向、分级负责、集中整治”,实施平安社区攻坚行动,从群众最关心关注的消防、治安等9大类29项问题着手,创新建立“社区发现、街镇呼叫、部门响应、协同整治”机制,全面排查整治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累计解决问题4300余件,提升了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是探索政务“微服务”推动治理便捷化。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让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与思佳网络等软件公司合作,依托微信公众号创设集“政务服务、民生热点、便民生活服务”等一体的“微服务”平台,搭建了24小时在线便民服务大厅,全国首创网上办理“儿保预约”“居住证”“养老保险年审”等19项民生事项。今年1-4月,累计办结各类民生事项9800余件,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全程办理。试点推出“24小时市民终端机”,居民可通过终端机了解政策、缴纳生活费用、自助办证领证等,让居民体验更高效便民智慧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发展治理的要求,充分吸纳各位领导和专家意见,抓好抓实“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全面培育壮大多元主体,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治理模式,提升社区发展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夯实社会发展治理基础,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更多郫都智慧、郫都力量。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