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近14亿人口的国家,其自身经济的稳定性就足以抵御绝大多数的外部经济风险。
●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保持平常心和战略定力,专注做好自己的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持续不懈的努力下,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6.6%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实现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减贫。
当前,我国经济的突出优势特征是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些优势叠加放大的效应也非常明显。基于这一优势,面临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有所放缓、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的大环境,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依然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开局良好。GDP增长6.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外汇储备连续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4月份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国外金融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期预判,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使我们有底气更有信心,保持定力、坚守底线,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
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好,调整适应能力强
经济发展韧性好,是指经济发展的调整适应能力强,并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较快地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好,原因是综合的,但最为关键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决策效率和工作执行力不断增强,使我国经济具备了非常强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比如,在宏观调控领域,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注重释放市场经济的能量,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政策实施更为精准、灵活、有效,加之各级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中不断强身健体,政策执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是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取得前进动力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更是我国大国经济发展的致胜法宝。40年来,我们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有效地释放了改革红利,推动了经济发展。我们强调发挥大国的经济发展优势,同时也时刻不忘补齐自身短板。在实现总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的调整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无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我们都通过改革找到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最终实现了危中取机、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今天,我们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也必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成就。
依靠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了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今年一季度,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96%,经济支撑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了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此外,我国已从一个出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大国,今年1-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9.51万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出口5.06万亿元,占比53.2%,进口4.45万亿元,占比46.8%,由“一支独大”到“双轮驱动”的结构性变化,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弹性。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有平稳增长的广阔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是因为支撑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项条件是充分有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一是市场资源空间广阔。经过了新中国70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我国形成了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庞大市场空间: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8亿网民、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1亿多个市场主体,这些动辄数以亿计的市场资源和空间,就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竞争优势。按照“市场决定、政府有为”的要求,我们最终能够释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移山填海的力量。
二是内需潜力持续旺盛。消费方面,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国有4亿多人处于中等收入阶段,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和优质供给的跟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特别是居民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投资方面,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上年加快了0.4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企稳态势。当前,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补短板空间仍然较大,广大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的交通状况还相对落后;许多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乡村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处理、农房抗震加固、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仍然很大、很迫切。下一步,我们围绕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还将不断激发出更多促进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2018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位,研发经费总量高达19657亿元、同比增长11.6%,约占经济总量的2.18%,已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创业创新正在推动我国由过去的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这将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潜力,极大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有效提高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具有战略纵深
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主要表现是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进退空间巨大。
一是发展空间大。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地区发展梯度明显。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将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今年一季度,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实现了良性互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海南自贸区有序建设,空间发展格局更趋优化拓展。此外,不同地区发展水平、面临的问题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能创造很多发展机会。比如,当一些产业在沿海地区失去发展优势时,在一些内陆地区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再比如,当一些地区由于比较大的结构调整而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另一些地区则由于问题暴露和调整起步较早,结构升级可能已初见成效,进入稳定增长期,可以输出有效的发展经验,从而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产业门类齐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工业领域的持续努力,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攻坚克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且产业链条非常完备。工业化也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即便有些行业受到一些外部影响,通过其他行业的加快发展,不仅能弥补、促进、支持这些行业克服困难,更能够有效对冲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三是宏观调控余地大。市场经济需要适时适度逆周期调节和相机抉择,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工具箱”里尚有较多政策储备,可供选择的工具较多。既能够打“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从今年前四个月已公布的数据来看,我们进行下一步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也比较充裕:1至4月,减税降费后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增长5.3%,可见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空间;4月份CPI温和上涨2.5%,M2同比增长8.5%,稳定的物价和预期也为货币政策留足了后手;1至4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4.3%,4月末外汇储备规模达30950亿美元,国际收支继续稳中提质,贸易与汇率政策同样留有余地,有能力保持平稳。
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专注做好自己的事
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有能力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
近年来,虽然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中美经贸摩擦不断,经济领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也确实面临新的下行压力,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要看到,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是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对这一新的内涵需要牢牢把握,我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了大量的新机遇,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有能力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在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用“比较亮丽”概括了一季度的数据,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加快、投资小幅回升、消费也略有加快,有些指标回升的幅度还比较大,明显好于预期。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谈到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时,用了“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12个字,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源自宏观调控手段的日渐成熟,更源自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面。毕竟一个近14亿人口的国家,其自身的稳定性就足以抵御绝大多数的外部风险。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这可以说是紧紧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之“纲”。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势头,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部署,对中央提出的一些重大思路、举措进行细化,突出抓好重点工作落实,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更大程度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减税降费要尽快落实到位,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资金供给的合理充裕,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金融去杠杆要更加精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按照既定部署确保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战略思维,注重防范重大经济风险;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抓住用好新机遇,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大功夫。
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是空白,轻工业也只有纺织等少数行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要准确认识、清晰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保持平常心和足够的战略定力,专注做好自己的事。
(作者:张占斌,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