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韩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夯实水利基础

发稿时间:2011-07-18 00:00:00

  全球正在进入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和高粮价时代,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的基本供给,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7连增”,且从2007年以来连续4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但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所谓脆弱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条件贫乏。所谓强制平衡,是种植成本快速增长,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不高,要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政府的强力主导。所谓紧张平衡,是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表现在品种结构上,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而稻谷消费比重逐渐提高,供求总量将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求关系也日趋偏紧。

  “十二五”开局之年稳定粮食生产意义重大,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夯实水利这个基础性的支撑。当前确保粮食继续保持增产势头面临很大压力。一是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大,二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仍很突出。如果缺乏必要的措施确保粮食面积,粮食生产出现“拐点”是有可能的。防止今年粮食生产出现新的滑坡徘徊,关键是稳住面积,提高单产,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在今后乃至中长期内,我国增加粮食产量仍有很大资源潜力和技术潜力,粮食增产面临三大制约:一是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二是粮食比较效益低、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加快上升的约束不断强化;三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一,统筹推进大中小水利工程建设。在云南、贵州等山区农村,工程性缺水严重,在缺乏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支撑的条件下,遇到大旱,小型水利设施的作用大打折扣。针对西南地区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要以显著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和调节控制能力为核心,建设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大旱、减轻灾害、抗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明确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多渠道培养基层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的技术人才,健全基层水利公共服务机构。

  第三,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增辟水源,兴修水利工程,是全面提升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基础。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推动农业节水利用,要把重点转到田间,以综合手段整体推进节水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是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二是减免地方农田水利配套资金比例。三是推动水利投融资机制创新。在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