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

发稿时间:2019-04-23 14:01:0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郭英剑

  【文化评析】

  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月17日,我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读了之后,我常常感觉不到这些经典书目对自己有什么用?而我看了一些实用图书之后就会觉得很有用。我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困境?”

  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困惑,我想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类是大家平时学习时所常用的教材与专业性书籍;第二类是日常的实用性书籍;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人们通常所说和我所强调的要阅读经典,大多指的是这里的第三类文史哲著作。这类著述经过时光荏苒而流传下来且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称之为经典。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

  对此,我有个比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态。那么您感受到这三顿饭中,哪一顿对您的成长有特别明显的实用价值了吗?我想,也许会有。但即便如此,一顿饭的重要性,也是相对于个人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实用价值,其实很难说清楚。

  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文革”时期,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小窝棚。杨绛先生指着这个窝棚问钱钟书先生:“可否终老于此?”钱钟书先生回答:“没有书读。”是的,没有书读,无疑将是人生终老于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其他难题。但如果有书读,那么,即使终老于蜗居似乎也不成问题。

  作为学生,既要读知识性很强的教材或者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读各种各样可以让自己增长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类的著述。这类著述往往不会像教材、专业书籍或者实用性图书那般,让一个人读完之后感到学到了某种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将会起到难以觉察到的重要作用。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在默默地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其实,“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提醒人们:读书,要与人生与生活相伴,如影随形。■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