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土面积广阔,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既有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地区,也有非常贫困的地区。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非常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国家就陆续提出了一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贯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地区间的差异加快缩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组织编制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文件、重大区域规划,推动形成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经济增长极。
总结来看,这些区域性的文件和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成效主要有两条:第一,实现了增长格局的革命性转变,从2007年起,西部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从2008年起,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增长速度全部超过东部,而且势头看好;第二,但凡国家出台了区域性文件、区域性规划的地区,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地区,以高速度和高质量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力支撑。
而在这两个成效之外,还有一个变化也值得引起关注。那就是经过这些区域规划和区域文件的密集出台,使中国经济版图日益细化和优化,同时也使中国区域发展呈现出特色明显、良性互动的格局。
不过,尽管如此,也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地区差异仍然很大,还有大片的贫困地区。如果按照世界公认的贫困的标准,即每天消费1.25美元来衡量,那么中国目前仍有约1.5亿左右的贫困人口。由此可见,中国面临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担子”还很重。为此,“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了下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这个任务概括起来就是要贯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空间高效利用,具体功能合理定位、清晰地位,人和自然协调发展这样一个格局,使不同区域的人民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具体说来,未来发展的重点主要有:
第一,继续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发开放,继续走在前面,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如国家就鼓励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这些传统发展快的地区,继续适应新的形势,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比照国际水准和标准来参与合作和竞争,提升自己,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如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通过攻坚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改变面貌。
第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说,是比增长速度流转更艰巨和更重要的任务。在这方面主要向三个方面努力:首先,使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这些公共的服务政策能实现均等化,不分国有私有,不分农村城市,不分贫和富,均等地使用于所有的单位和人群;其次,使社会公共事业,像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能够做到使所有人民同权化;最后,使水电气惠及到全体人民,惠及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第三,继续深化区域的开放和合作。具体来说,就是要同促进重点区域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新的实验区和开放区。这其中,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建设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间的一个亮点和重点,而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也将对区域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重大影响。
当前,“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把打造首都经济圈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但是首都经济圈具体怎么建设、怎么规划,还正在谋划之中。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把握世界标准。
其次,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既要积极化解当前的矛盾,又要着力解决长远的问题。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不好等,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是就事论事,更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需要从体制机制角度来建设。像笔者就认为,北京的堵车问题,就不仅与管理和技术有关,更涉及到首都功能分解、定位等诸多问题。
再次,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既要致力于提升发展效率,又要着眼于追求社会公平。
最后,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既要着力于发挥内部的潜力,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
(摘编自其在2011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