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场大火烧出中储粮困境

发稿时间:2013-06-04 00:00:00

  黑龙江省林甸县的一场大火,烧出了中储粮的官商困境。中储粮是我国古代常平仓的翻版,初衷几乎完全一致。各王朝为确保粮食安全,在各地建设常平仓,调剂丰年与灾年粮价,粮价下行时底价收购保护农民利益,粮价上升时顺价抛售保护消费者利益,最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理想很美丽,现实很骨感。

  中储粮首先遭遇的贪腐质疑也是千年前王安石所遭受的质疑,公私两利变成了损公肥私。中储粮猫腻极多,监守自盗行为时有发生,最典型的案例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峨岭粮站欺骗朱?基总理的检查。

  2010年6月底,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原库主任任国正、副主任姚宝山等人,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元”,被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检察院批捕;2011年10月,河南周口直属库原主任乔建军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上述丑闻性质等同于侵吞国库资金,与一千年前的贪腐并无本质区别。

  与王安石变法有根本不同的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商业化市场环境与中储粮模式格格不入。

  中储粮的亦公益亦市场的模式,干扰了市场的准确定价机制。中储粮不仅具有粮食安全保障性质,逐步演变为无人能够抗衡的最大粮商,直接决定了国内粮食及相关产品的成本价格。

  通过遍及全国的收储网络,中储粮现有委托储存库点1000多个,直属库338个,这次着火的黑龙江省林甸县直属库就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储粮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中储粮当年收购的粮食就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18.6%。中国粮食储备占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35%,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粮食安全线。

  中储粮收购价格成为市场的风向标,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决定了食品行业、粮食行业的价格,几大巨头垄断,我国的粮食期货行业不可能高效,变成央企之间的自娱自乐。

  由于定价失去准心,粮食企业向国外进口低价粮,中储粮未能保障本国农民的利益,反而通过高价收购保障了其他国家农民的利益。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创新高,2012年前11个月,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万吨,同比增长近300%。大米进口陡增,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进口精米260万吨,创历史新高,2011年仅进口57万吨。而今年3月23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董事长包克辛曾表示,国内粮食库存水平是历史最高的;粮食库存最高进口也创新高,说明境内外粮食价格出现极大扭曲。粮食与金属等原材料不同,无法长期库存,国内很大一部分库存陈化后,损失直接挂到政府账上。

  不仅扭曲价格,消灭市场,为了获得补贴,中储粮涉嫌高价抢粮,推迟出库,从事转手交易。为了获得廉价资金与政府补贴,中储粮异化成为利益主体,既无效率,也不安全。

  今年5月初,审计署发布的中储粮201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曝光了中储粮的多项违规操作。其中,2008年~2011年,所属湖南等5家分公司部分直属库违反国家关于最低收购价粮和临时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的有关规定,通过出售给关联企业再回购的方式,将存储在本库的522148.61吨临时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转为中央储备粮或用于对外销售,从中获利1702.58万元。

  中国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办法是回到常平仓的做法,让公益的回归公益,市场的回归市场。

  我国的战略物资储备,有必要学习美国的储备油做法,在储备油之上的价格,一切由市场说了算,大力发展期货、培育新能源,掌握能源、金融定价、能源科技主导权。

  任由中储粮无限膨胀,结果是凭借政府资源吞噬市场主体。笔者最担心的是,真的发生天灾人祸需要中储粮保命时,四处起火。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