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国企改革:私有化是必然归宿?

发稿时间:2012-03-22 00:00:00

  不久前,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2030:建设一个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把国企改革的讨论引向高潮。而世行行长佐利克在北京举行的报告发布会遭遇所谓独立学者杜建国“踢馆”,也显示出对于国企改革,当下中国存在着的异议乃至对立的状况。

  据媒体报道,对于这份报告,国资委表达了激烈的不同意见;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在“两会”表示,国进民退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不怕与世行辩论,并提出了“都听他的安排还有什么中国特色”这个尖锐的问题。而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张维迎表示,国有企业已成为未来中国成长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他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在经济领域上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二是土地的私有化;三是金融的自由化。

  张维迎先生的言论与世界银行的报告一样激起争论,如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在腾讯微博上称,如果分掉央企,这些巨型企业将落入原高管家族与官僚权贵手中。“到那时,即便换装如叶利钦的俄罗斯,今天的乌克兰和东南亚,改革没戏,革命完蛋,官僚权贵笑傲江湖。全面进入权贵资本主义,这些人必得首功啊。”那么,“私有化”是否国企改革的唯一出路?是否会带来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中国国企改革究竟路在何方?我们就这些问题,求教于中国经济学家,并将这些意见呈现于公众面前。

  中国经济离不开国企

  徐逢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95%的国有企业已经民营化,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肯定高于民营企业,我们所说的必须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个主体不是指数量,而是起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2%左右,但是它创造的国民收入占GDP总量的36%—38%,如果没有国有企业,那么中国的GDP将会大幅下降,甚至会出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经济危机。

  国有企业为什么能创造这么高的效益?主要是国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其次是因为它的组织机制和运作机制是在宏观调控指导下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离开了宏观调控,它的经济发展必定是很缓慢的。提高企业效益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正确,第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要符合经济规律,第三是企业的组成成员,包括管理层和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要高,离开了这三个方面,企业的效益必定下降。

  一些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必须是国有,如果掌握在私人手里,其经济效益必定下降,更重要是的会影响生产安全,会不断地出现不安定的因素。比如煤矿生产,最近几年的死亡率相当高,每年都有二三十万人死亡,在过去国有企业下的矿产企业很少听说矿产企业出现坍塌、瓦斯爆炸,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就是因为私人在开发,所以矿难经常发生。

  有人认为苏联和东欧剧变就预示着公有制的破产,其实不然,大家回忆一下苏联经济的发展情况,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经济大幅度下降,就是因为在篡党夺权以后,特别是深化瓦解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它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是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一些主张私有化的人歪曲了历史,污蔑了苏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苏联解体以后,从世界第一大国,降到了世界第13位,现在有人反思,苏联解体的路子走错了,原来他们的生活水平是相当高的。

  这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也向中国学习经济运营机制,把一些垄断企业收归国有,由政府运作,比如金融行业,美国用财政收入收购银行,收归国有,这就是吸取了中国的经验,中国为什么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我们的金融机构掌握在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原有的金融结构是私有化的,私有化的金融机构,必然容易产生经济危机。

  国企改革不应简单私有化

  罗仲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实际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2005年就停滞了,后来再没有大的动作。有的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功了,我认为国企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但是国企改革不只是简单的私有化,这种做法比较极端,它的内容很丰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不能将私有化等同于国有企业改革。

  现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国民经济的要害部门形成了垄断,形成了对国家行政的钳制力量。国有企业的强势和垄断,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侵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的心态在发生变化,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艰难创业,好不容易才有一些微薄的利润,而国有企业却可以利用国家配置的资源,坐享其成,这是不公平的。现在很多人都想着去搞短期化、投机化的企业,搞短平快的炒作,这种社会风气的大背景是国有企业的强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国企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私有化过程,私有化需要慎重地考虑。我们现在虽然是市场经济,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还需要借助国有企业的力量来保证产业的安全,有国家导向和国家意愿的事情需要国有企业来做,比如对战略性资源以及一些核心部门进行控制。如果通过民营企业来发展,就可能会很弱小,结果被国外跨国公司占据。另外,国有企业不只是一个效率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问题,是用来保证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通过国有企业来体现国家意志。

  对于是否需要私有化,应该从部门和领域具体来分析,有的领域国有企业应该完全私有化,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如果竞争不过,就自己消亡,该重组的重组,该倒闭的倒闭,政府绝不姑息庇佑。还有一些垄断行业需要进行论证,是不是真正需要国有企业来运作,有的领域可能需要国有企业占据一定比例,有的领域则完全要由国有企业来做,要画出界线,这是基本前提。

  简单地讲,私有化是比较极端的,没有必要,完全可以通过竞争,当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本身要进行考核,不能说把企业搞坏了就算了,毕竟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应当追究责任。从总体上来说,国有企业的效率比不上民营企业,但它的很多功能不是民营企业所能承担的,实现这些功能就需要国家提供财政支援,需要国有企业来做。一般性的竞争行业就没有必要,如果共同竞争,国有企业是竞争不过民营企业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国有企业首要的功能是控制,但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控制,其次才是效率,我们的教育、医疗改起来这么难,就是这个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都是国有的,因此决策效率就很低。我们的高等院校都是国有的,这就有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就会很麻烦。

  国企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我们到底要在哪些领域要有国有企业,哪些领域要完全市场化,哪些领域国企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要论证和解决,而且这个工作不能是改革者自身来做。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公正的地方,包括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问题越做到后面,越会出现更多问题,不改革不行。对于改革大家都是噤若寒蝉,投鼠忌器,搞不好就会侵吞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内部也是有一种不能动的东西。所以国有企业改革就停滞了,很多原来主张改革的后来都不敢说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和合法经济的兼容性问题,国有企业和市场到底能不能兼容?这也是需要讨论的。不能兼容就干脆不做了,国有企业有很多政府部门在控制,特殊的企业没有必要放到市场上去。竞争的领域就放到市场上去,在市场派生资源的作用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过程会自动出现的。我们国家的经济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国有企业的作用到底有多少,有哪些领域,需要好好地论证和研究。

  改革推不动就是利益集团太多

  梁小民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

  国企的问题特别复杂,最大的问题是它和政府结合在一起,靠政府的权力赚钱,而且依靠特权控制了国民经济的最关键行业。国有企业本身效率并不高,它们的高利润是靠政府的政策得来的,政府说汽柴油提价,中石油、中石化就大赚一把。所以,最根本的不是私有化问题,而是邓小平讲的“政企分开”,让国有企业独立决策,让它像一般企业一样运行,国家不要管,这就要改革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需要靠创新才能赢得市场,但是国有企业不创新也能赚钱,所以国企管理者没有创新的动力,而且创新如果犯了错误,还会影响提拔,就更不敢创新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他们想得很简单,以为是要把中石油、中石化给某个个人,当然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在网上引起一些误解。现在国有企业要进行股权分制改革,也就是让更多的人持有国有企业的股票,从老百姓致富的角度来说,可以把部分国企的股票拿出来分给群众,俄罗斯在改革中也采取了这种措施。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董事会,决策自己企业的运营,而现在国有企业的一切都是国资委管着,董事会就是国资委任命的,这怎么可能独立运营呢?政府要从企业管理中彻底退出,国资委这种机构不应该存在。

  当然,一些特殊行业属于自然垄断性质,比如国防工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一些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如自来水、电力行业也可以是国企,但是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这些企业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政府也不能用利润来衡量它们,它们承担的更多是社会职责。所以一刀切的私有化也是不对的,像导弹厂就不能私有化。国企是大一统体制的内在要求,中央集权的权力基础就是国有企业,因为只有掌握了经济才能掌握其他。如果国家不放弃国有企业的统治地位,那么“新36条”(《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一纸空文,都是逗你玩。“新36条”颁布至今,民营企业仍然处处受到限制。为什么改革推不动?就是利益集团太多,现在大家都在混,混到洪水来了再说。

  国企改革关键在放开竞争

  陶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

  国企现在主要存在于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其中有的行业,比如金融、医疗、教育部门,甚至包括电信部门,本身就不是自然垄断部门,比较容易进行私有化,但这个过程一定要把握好,关键要看私有化给了谁,是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对于一些自然垄断部门,比如电网、铁路以及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是否一定要私有化,以及如果私有化后如何进行管制,还需要仔细考虑再采取行动。

  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还是现在的那些国有垄断部门如果要进行私有化,也要找到一个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因为如果弄得不好,国企就会落入少数权贵手中,或者私有化后继续俘获政府,比如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后出现的情况。就我看来,国企改革最关键的问题还不是私有化,而是要放开准入和竞争,比如说电信市场,三家都是国有企业,国资委和工信部为了保证国有资产增值,限制它们进行价格竞争,即使这是以损害全社会利益为代价的。

  有些国有资产可以通过私有化或者民营化来变现,来充实我们的社保,但也有一些行业,私有化很难操作,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目前个人资本难以买得起,而如果给全民平分,最后的控制权由谁掌管又是很大问题,所以国企的问题显然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私有化能解决的。况且私有化并不一定带来竞争,因为私有化的巨头也有可能通过操纵政府,继而垄断市场。现在一些国有垄断部门,有的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当然这种垄断性也不是绝对的,可以通过多发牌照、准许民营企业进入,形成可竞争性的市场。

  对很多行业来说,私有化很有必要,因为国有企业就是政府的孩子,政企也是很难分开的。有人说可以把国资委的功能弱化,国资委自然会很反对,与其这样,不如在一些行业研究明确后私有化,或者多发一些私营企业经营牌照,让它们竞争。现在留下来的国企都是一些大型企业,领导都是任命的,掌握着丰厚的利润和资源,要实行政企分开何其难。通过企业自己的改革,或者政府部门自己来改革国有企业,效果不大,必须要引入外部竞争压力,才会切实有所改观。只要放开民营准入,社会上大量的资金就会进去,有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不私有化也不行。如果说直接对国企进行拆分,在政治上很难做到,与其这样,不如放开进入管制,形成竞争压力,这在很多行业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有的人认为,在一些行业,虽然没有明文设限,但是有着看不见的“玻璃门”,所以即便管制放开,民间资本还是难与国企竞争。事实上,除非政府站在国有企业一边,民间资本才没有办法竞争,比如说石油,政府只给几家企业石油进口权,其他企业拿不到,肯定没法竞争,如果放开燃油进口则不然。又如电信行业,如果多发几张牌照,肯定能把中移动、中联通的高价拉下来,肯定会有很多企业去竞争。所以,“玻璃门”往往是政府的不当管制、隐形管制造成的,而不是因为这些国有企业实力强大,只要管制真正放开,“玻璃门”就会不攻自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