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基础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建设资源
公民道德是指公民的道德规定性,是对公民这一社会主体身份的道德要求。具体地说,公民道德既指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应遵守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总和,也指公民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遵守及内化而具有的道德品质与德性。公民道德建设,是指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建立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一致的伦理道德秩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建设资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道德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主义价值观、崇正义求大同的道德理想和重人伦尚和合的道德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既可以为解决全球道德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也可以为新时代建设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公民道德提供资源。
道德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公民道德建设必然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所提供的先在基础。
道德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华传统美德是孕育于传统社会的特殊的道德形态,但是它也包含着适合不同时代的普遍性的要素,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可以成为今天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中华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内容,这六个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应当继承发扬的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
“讲仁爱”。仁的核心是“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仁爱美德的核心要求。孟子提出“四端说”,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从恻隐之心推而广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剔除传统仁爱美德中的历史局限性,如差等之爱等,将之融入平等爱人等现代理念,必然能使之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文化资源。
“重民本。”民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包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仁民爱民”等古训。“民本”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要求。“重民本”作为传统美德,主要是针对从政者而言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治理国家已经不单纯是从政者之事,而是大众及所有民众之事。在这一意义上,传统美德中“民本”的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公民道德中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等要求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守诚信”。“诚”是指真实、无妄、不自欺;“信”是诚的外显,指守诺言,不骗人。“诚”和“信”二字在古代意思相近,《说文解字》以“诚”和“信”互释。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推崇。《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孔子从多个方面阐述“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并将“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大科目之一。孟子将“信”用于规范“五伦”之一的朋友关系。汉代以后,董仲舒将“信”看作是规范一切道德关系的纲常之一。今天,继承发扬传统诚信美德,将之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崇正义”。“正”是“正当”“合适”之意,“义”是“应当”“适宜”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与“义”联用,表示人的德行。“义”还与“仁”“礼”等相结合,构成人们处理人伦关系的重要规范。“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义利观成为中华民族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尚和合”。“和”的本义是声音的和谐,引申为和睦等;“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引申为合作等。尚和合,就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倡导多元共存、和谐合作。《左传·襄公十三年》说:“让,礼之主也。”《孟子·离娄下》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谦敬礼让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在对待利益、名誉等问题上的态度。在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处理好鼓励竞争与崇尚和合的关系,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弘扬谦敬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求大同”。《礼记·礼运》最早定义了“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就是要行“天下为公”之大道,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就是要“选贤与能”以配享天命,如此,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党的十九大报告引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来表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无私、友爱、平等与和谐,这些美德对于克服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如何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历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积淀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传统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挖掘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对之进行转化与诠释,发挥其积极作用。
首先,坚持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是目标,继承传统美德是途径。继承传统美德,根本上是服务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目标的。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公民道德建设要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诠释,将传统美德中积极有益的东西转化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使其成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其次,确立科学的方法,尊重公民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继承的规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立足新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继往又开来。“继往”意味着我们必须维护传统美德中的精华要素;“开来”则要求我们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最后,探索科学的途径,将弘扬传统美德与法治建设、社会管理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要注重从传统美德中吸取养分,同时也要看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依靠理论创新,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而且深度依赖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法律政策的支持。因此,应探索将传统美德、公民道德与法律政策的深度融合,寓公民道德建设于法治建设、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之中,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