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无负于党的教育 无负于这个时代

发稿时间:2018-10-22 16:56:42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季嘉

  金秋九月,跨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大门,聆听陈希校长(院长)在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参观红船和校史馆等,勾起我对先父力扬当年在中央党校(时为马列学院)的不尽追忆……

  先父力扬(1908.12—1964.5),中国现代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枷锁与自由》《我底竖琴》《射虎者及其家族》《给诗人》等,参加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三卷本《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工作。

  一

  70年前的194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创办高级党校(马列学院)的决定》,第一班(第一期)学员于11月8日开学。经此时在学院任教的何其芳同志介绍,力扬成为第一班100多名学员之一。2013年,为纪念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校委编印了《中共中央党校校史文献史料选编》,在上卷第三章第一节的《文工队学员及干部名单》(当时第一班对外称“文工队”)的《学员登记表》第2页中,列有“力扬”的名字。

  抗战时期,力扬作为民主人士,曾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及文工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又积极投身重庆和香港等地的民主运动,并于1948年3月在港由民盟盟员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力扬当年入马列学院学习时已年近40岁,是学员中少数的“年长者”,但作为新党员,他仍以如饥似渴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发展史和中共党史等课程的刻苦学习。因为他深知自己虽然年轻时从事进步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探索近20年,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是非常欠缺的……

  我没有找到当年先父遗存在马列学院学习时的资料、笔记等。但从《校史文献史料选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力扬集》中的《力扬年表》记录看,他与全班学员一道,先后聆听过1948年12月3日朱德总司令在马列学院作的报告和答问,12月14日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和1951年7月5日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等重要的“大课”;系统地学习过社会发展史、中国和西方近代革命史、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党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也听过阿尔逊也夫等苏联专家讲授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联共(布)党史等课程。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学习,对于力扬思想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决定性作用。

  二

  1951年8月,力扬从马列学院第一班毕业后,留校在国文教研室任教员一年半余,何其芳同志一直是教研室的主任。力扬在马列学院学习和工作总共四年多的时间里(1948年11月—1953年2月),除正常的听课和授课外,在马列学院创作发表了诗歌《国际的友爱》《慰劳袋——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寄向平壤》三首和诗论《关于诗》。三首诗歌运用马列主义国际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热情讴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中朝军民团结战胜美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

  而在那篇1950年3月3日写于马列学院《关于诗》的诗论文章中,力扬运用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观点,认为“对着这伟大的人民群众的时代,对着这翻天覆地的革命现实,我们每个写诗的人都应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是太差了。我们底马列主义的理论很不够,不能很好地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一切事物。”他在文章的最后总结道:“向工人同志学习劳动观点、阶级立场、生活纪律等,总之,学习这最革命阶级底一切优点,写他们,表现他们。这不仅是对于诗歌,就是对于整个文艺部门,都是新的泉源,新的生命和力量。”

  三

  我还要特别重点提到一篇先父力扬1952年5月写于马列学院的学习体会文章《我重新学习着这伟大的著作——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而作》。这篇文章当时没有发表,2008年我把它编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力扬集》中方与读者见面。这篇文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先父经过马列学院的系统学习,自身从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初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上来了。他回顾了自己在建立新中国前创作思想的错误,写道:“小资产阶级者总是迟疑着去联系群众,投入实际的斗争。即使偶尔有这种意念,也往往不能见诸行动。”

  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力扬谈到了自己在马列学院的学习和工作中,克服了若干小资产阶级的情绪;吸取了马列主义的知识;树立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深深感到,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只有这样才能无负于党的教育,无负于伟大的时代!我觉得,这确是先父在马列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思想得到升华的真实写照。

  1953年2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立。马列学院国文教研室主任何其芳同志负责筹建工作,先父随其离开学院,先任文学所首任党支部书记、秘书主任,后任中国古代文学组研究员。在何其芳等专家主持下,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理,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的编撰工作,至1964年5月因患癌症不幸在京逝世,享年56岁。

  时光荏苒。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我们父子同地在中央党校——这所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最高学府接受培训轮训,这是我家两代共产党员的荣幸!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而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党的宗旨、党校姓党的立校之本。在中央党校学习过的学员都有着这样的感触:一次进党校,终生受教育!我想,这既是我也必定是先父力扬的切身体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