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最关键的要尽可能的接近人的天性。我们以前用的比较多的是说法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事实上做不到,实际上是要充分发展人的天性。建立这样的教育观点,才有可能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的问题很多,关键的原因是学生负担过重,属于应试教育。从价值层面来说,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强调国家本位。古代先贤管子讲“以人为本”,而且2003年和谐社会的建设决定,当时已把以人为本写到中央文件里。但落实到教育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教育的单一性。这个单一包括管理比较单一、权利比较集中、评价比较单一,造成了整个社会都在应试。首先是学生应试,学生为了考更高的分数要费很大的劲。家长的压力很大,学校、教师压力很大,整个社会压力都很大。
截至2018年8月20日,全国已摸排出培训机构38.2万家。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在47.2%,平均费用为5616元。学生负担重、家庭负担重、教师焦虑多已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国民素养和国家竞争力。当前教育问题的根子在于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和体制过度集中。我从1983年开始找每个学校的不同点,但很可惜,找学校不同点很难。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就是考试分数的差异,就是一个学校考的分数高,另外一个学校考的分数低一点,然后就造成了学生进不同的学校,出现不同的职业。
此外,教育评价模式也过度单一,根本原因是评价权利过于单一。大家都去考分数,这个分数是单一的,但是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这必然形成很大的矛盾。这就导致我们现在培训机构很容易发展起来。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大概38万家,很多地方的培训机构比学校多,收费培训机构比学校收的高。为什么?培训机构提分效能高于中小学,造成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所以很多地方的孩子在幼儿园最后一个学期都没有办法在幼儿园待下去,很多家长把学生都送到学前班去了,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从管理权利高度集中单一的效应来看。学校隶属于有层级的单一主体——政府,所有学校都是一个单一主体下面的一个下级。这样一来导致我们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为例,每年的教育经费现在是2万亿元多一点,但是主要投到哪里?北大、清华等中央高校每年投入一万亿元。国家给地方院校的经费是多少呢?一百多亿元。而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占整个高效培养学生的95%,主要原因就是主体是单一的。用行政机构管理学校导致千校一面,教师归属感很低,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做教师。昨天一个人跟我讲,我们学校的女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为什么这样?根本原因还是一样的,做教师这个行业没有成就感,教学没有自主性,而且公立学校的教师招聘很难。
从评价集中单一的效应来看。评价单一导致的效益不高,只能产生人的复制品。本来每个人有自己的天性,但是由于我们只看考试分数,所以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人的复制品。这样一来,导致很多用标准的知识要求分数,只要求提分,其他不要求你。前段时间说学生近视眼率为什么那么高?我说根本原因还是在考试。有人归结说,我们现在手机、电脑多,但是世界各国都在用手机、电脑,那为什么其他国家的近视率没有提高呢?
怎么改进这种现象?首先是要放权。所谓放权就是要划定行政权利和专业权利的边界。这个很难。我讲一个典型的例子,有行政部门曾经叫我们小范围讨论北京高考、中考怎么改进。有关部门提出,北京市高考、中考的出题难度系数不能高于某一个值。所以北京市的中考考试分数集中在90几分高分段,这种情况造成吃亏的是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这种现状在全国各地大量的存在。此外,要减少对学校的行政指令、发文。我们调查得出,全国各地中小学每年接到政府的文是400-1700个。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淄博本地的学校,一年接到1000个上面发文。这样。学校怎么开展工作?老师怎样培养学生?另外。各种检查也很多。
怎么放权呢?第一,归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给教师教学自主权,管理上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他东西没法做。
第二,分权评价。政府要把评价权放出来。现在不是这样的。我们考试是行政部门执行的结果,行政部门掌握的评价一定是单一的评价。十多年来,我们一直作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讨论很多次这个问题,一直没办法解决。由于权利单一必然标准单一。通过分权评价才能建立适应学生天性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横向来看就是要建立第一方、第二方评价、第三方评价并存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评价体系。现在缺少的是第三方评价。在教育评价上,第三方评价还是用的不够充分,有些地方不敢用。
第三,分级专业评价。什么意思?就是任教的教师应有一定的评价权力,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学校也应有一定的学生评价权,可以依据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自身条件办出与特色的学校。高校能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招生,建立多元、自主、开放、透明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四,学生自主选择。从学生评价牵扯到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的评价,其他的评价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这个应该在体制上改变。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系。我们的教育体制过去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就是按照国家的体制来建立我们教育的体制。这是我们过去建立教育体制的一个根基,一个逻辑。现在我们要真正让中国人成长发展的更好,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天性建立一个符合学生天性成长发展的管理体系。
只有教育权利、责任、评价尽可能整体由高度集中到归还给各自的主体,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
(《改革内参》记者 李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