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革搭上互联网快车
“在家门口就能找区医院的专家看病,太方便了。”9月13日,躺在临淄区人民医院朱台分院宽敞明亮的病房里,崔礼明满意地说。以往生病,他宁愿多跑几十里地到城区,也不愿在家门口的基层卫生院治疗,“医疗设备差、医生水平不够高。”
如今,随着临淄区“互联网医院+家庭医生服务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加强区属医院在技术、人才、管理等软硬件方面对乡镇医院的帮扶创建医疗联合体的基础上,临淄区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先后建成了4处区域诊断中心,既实现了与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的远程会诊,又可为乡镇卫生院提供24小时心电图等服务,大大方便了病患。
除此之外,临淄区设立专项资金,把家庭医生签约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截至目前,全区成立家庭医生团队8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员1220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构384处,全区共签约34.7万人。“居民通过手机APP就能享受网上预约挂号、预约诊疗、在线复诊、健康咨询及查询诊疗结果、健康信息推送等服务。”临淄区卫计局局长刘先伟说。
在临淄,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民生体制改革上的有利武器:在教育领域,太公小学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在政务服务领域,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大数据等新科技手段,开展了一场针对部门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及并联审批推行困难的政务服务自我革新。
用百姓口碑检验改革成效
9月12日,在临淄区从事个体经营的刘军,来到稷下街道人社所办理个体工商户参保登记,工作人员接过他的社保卡一刷,刘军的个人信息全部都有了,“不用带各种各样的证件,一趟就能办完,太方便了。”刘军高兴地说。
这只是临淄区实行“互联网+社会保障+创业就业”改革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开始,临淄区着手构建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历时近两年,将临淄区50多万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证件资料一一校对采集入库,实现群众只持一张社保卡即可办理人社业务。并实现了26项人社待遇、8项其他民生待遇通过社保卡发放,3项社保费用和居民水电气暖费用通过社保卡代扣代缴。
城里人的生活方便了,农村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大变化。“现在村里的环境,不比城里的小区差。”敬仲镇白兔丘北村村民曹东山说。漫步村子的大街小巷,路面无死角全硬化,路边是郁郁葱葱的各类植物,一到晚上,整齐明亮的路灯下,文艺活动不断,欢声笑语不停。
2009年开始,临淄区全面启动了乡村振兴集成改革: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内容的农村“五化”和农村旱厕改造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环境;以移风易俗改革、公益性公墓改革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聚焦乡风文明,厚植振兴内涵;以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式让农民增收致富。
以项目化思路推进改革
为了让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并改善民生,临淄坚持以项目化思路谋划推进改革。
在临淄,各级党委和专项小组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市委深改会议精神实质,及时传达宣传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相应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确保改革推进与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步调一致。截至目前,已组织召开深改组会议55次,审议出台改革方案86个,上级出台的改革方案已全部按要求配套出台相应意见并落实到位,坚决把好改革工作“方向盘”。
对重点改革事项、领导认领改革事项、重大突破体制机制全部明确牵头部门、责任人,成果形式、时间表、路线图等,按照“六个一”督察制度,一月一调度一督察,尤其注重抓好改革事项关键节点的跟踪督察,实现改革督察由面到点的全程把控,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近年来,每年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达300余项,为新旧动能转换、民生事业改善提供了强大动力。
认真履行“一把手”抓改革“第一责任”,全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每人每年认领重点改革事项1-2项。同时,根据职责分工细化改革责任,对重点难点问题,区委深改组直接 “点题点将”,完善了上下贯通、各负其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形成了“一把手”亲力亲为抓改革方案、抓改革进度、抓改革成效、抓改革责任的工作格局。
“我们将牢牢把握基层创造、群众受益的原则,坚持把民生痛点作为改革的基准点,积极呼应群众对深化改革的期盼和诉求,持续推进社会民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