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代中国是海洋国家吗

发稿时间:2018-08-16 14:00:2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袁和平

  古代中国人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洋应该有过艰辛的探索,但相对其他领域成就不是很大。从秦始皇遣徐福东渡,求长生不老之药而未果;到汉代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国(古罗马),西行至波斯湾,终因海路遥远,航程艰辛而折返,说明当时人们的航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还有多次海上军事行动,也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如隋炀帝发动的攻打高丽的战争、盛唐时从海路攻打高丽的东征用兵,多是大败而归。纵然是到了军事强盛的元代,虽曾组织过两次航海远征日本,但也被大海和台风阻挡而归。

  但是若从海洋军事科技的层面上讲述,在宋元时代,还是有不少值得记述的成就。

  借助指南鱼航行海上

  指南针的使用牵引了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已经有了用磁石制造的磁针,但因使用的是天然磁石,指针的灵敏度不高。最为经典的说法是,战国时已有了所谓的“司南之勺”,其柄指南。天然磁石在强烈震动和高温时容易失去磁性;司南与地盘接触的摩擦力又太大,所以指向效果不好。在司南之后,人们又进一步探索性能更稳定、携带更方便的磁性指向工具。

  历史前行到了北宋时期,人们开始用磁铁片做成指南鱼,可以浮在水中自由转动,鱼头会灵敏地指向南方,这就为航海提供了便利。公元1044年左右,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在他们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了指南鱼。这是一种用磁钢片做成的鱼形指向标。磁鱼是这样制造的:先用高温使铁片内部磁畴激活,置于地磁场中排序,再迅速冷却使磁畴的有序排列固定,这种方法很符合物理学规律,但所得磁性较弱。指南鱼浮在水上,可以自由转动。庆历年间出版的《武经总要》还记载,当时宋军在阴天或夜间行军就用磁化薄铁片制成的“指南鱼”来判断,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的一体化装置——罗经盘。

  后来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指南针的制作加以改进,制造出较为完善的指南针。值得一提的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他在多次试验中发现的地磁偏角现象:“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沈括的发现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的地磁偏角要早400多年,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科技史的重大贡献,是地磁学研究的最早记载。

  到了南宋时期,中国海船远航西洋,阿拉伯商人经常搭乘中国商船,在便通贸易的同时也学会了使用水罗盘,并将这种技术传到了欧洲。

  据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与宋朝保持通商贸易的国家多达50余个。当时的商船,应该是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舰船。因为那时的马六甲海峡,就像今日索马里,常有海盗相扰,劫掠财物,自然必须派有军队武装护航。

  据《梦梁录》记载,宋代商船非常坚固耐用,而且船体庞大,有的可容纳五六百人,大型船舶可载重5000吨以上货物。最重要的是宋人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从而使得海外贸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现今福建的泉州港湾,可以说是舳舻樯帆遮天蔽日。

  载着马可·波罗和青花瓷的海船

  元朝统治时期,它的航海事业及海外贸易情况如何,现存的史料中仅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但从近年来在伊朗、土耳其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来看,蒙元时代还是延续了前朝历代高超的海船建造技术,元朝还曾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不然的话,就难以理解为何会有众多像马可·波罗那样的人能来元朝为官;就难以理解为何著名的“元青花瓷”上会有来自伊朗的叫做“苏麻青离”的矿物原料;就难以理解为何著名的福建泉州港会有大片“色目人”的清真墓地。这些都充分说明元朝的航海事业及海外贸易非常兴旺。

  也有人认为,马可·波罗这样的“色目人”来元朝为官不是史实,因为现存的元朝档案文献中并无多少与《马可·波罗行纪》相吻合的记载。其实,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往往被后人忽略,明太祖朱元璋是以“驱逐鞑虏”为起义举事之号召的,他在建立明王朝之后,估计曾对元朝遗史进行过清洗。连堪称佳绝的元青花,在《元史》和明宫珍藏录里都荡然无存;像这样的瓷器物件,他都要清除掉,何况其他呢?朱明删改了这段历史,但并不能限制其他国家也必须这样做。现存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史料中,就有200多位有名有姓的波斯伊尔汗国人曾在元朝为官的详细记录。这些做官的和大量做生意的“色目人”能够来到中国,当然离不了海船这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从被明代销毁过的辽金元史料中,人们还是可以发现某些传承下来的科技进步。大约在公元1279年元朝立国前后,蒙古铁骑总结了金兵失利于水战的教训,于是大力扩水军、造战舰,直至彻底覆灭南宋。

  元朝短暂的中后期,仍致力于发展海河运输。这些举措客观上促进了造船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如1270年,元朝拥有教练水军7万余人,造战船5000艘。从1274—1282年,共造海船990艘,若加上内河战船,已有17900多艘。至于民船的数量,就更大了,光是负责邮递转运的专船就达5921艘。《马可·波罗行纪》中说,黄河上行驶的船,每天就达上万艘,真可谓“帆舟相继,周流四方”。由此足见元代造船业的发达。

  元时的海洋航线更是四通八达,船型繁多。《马可·波罗行纪》中说:1292年马可·波罗受元帝委托,护送元公主出嫁伊尔汗国,备海船13艘;每船有4桅,张12帆,有仓房56所;用杉木建造,外壳板由二层板建成,铁钉钉合,桅杆可随意起伏;全船分13个水密隔舱,容水手200人;装载胡椒五六千担;设橹若干支,每橹4人操作;大船之后随带小船2只。由此可见,当时的海上运输工具是多么的强大。这些都为后来明成祖组织七下西洋奠定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