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始终与时俱进,保持旺盛活力。在乡村振兴中使人才服务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为此,只有构建起具有乡村振兴特色的人才政策优势,让乡村人才政策开花结果,让人才大展身手、各尽其才,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和人才自我价值提升的共赢局面。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具有建筑、服装、种植、养殖、维修等技术的能工巧匠,经营管理企业的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按照行政、经济管理、机械、商务、生产、流通、营销、旅游等不同类型进行选拔、分类培训。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同时,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培训形式,完善激励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广阔平台。
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储备。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状况(农业科研人才6.3万人,农技推广人才56万人)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以领军和骨干人才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急需的生物育种创新、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形成人才高地。重点要抓好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中华农业英才奖等人才评价表彰奖励工作在发现、激励农业科技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着力抓好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的培养。以充实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以科研教学单位技术转移人员和推广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扶持,培养一大批技术推广骨干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拓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来源。
建设一支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要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科学制定乡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观念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有效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使用和防护。要提高教育层次,盘活教育资源,加强信息院校间交流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联合教育,开放教育平台,开展教育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要拓宽培养途径,办班“强才”,人才“带才”,自学“成才”,以提高驾驭信息化的能力。大力推进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农业、网上农场、网上农家乐等。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把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等各环节连在一起,实现产品相通、信息相通、服务相通、利益共享,打造“互联网+”农村双创新模式。
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坚持以德领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文化工作者必须德艺双馨,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倡导创新、促进创新、追求创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各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添活力。针对各层次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要分类指导,用热情培养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坚持自主培训与“送出去”培训相结合,加强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专业人才等的扶持和培养,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等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和积极参与县、市、省的重大艺术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
培养强有力的农村干部队伍。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乡村干部队伍。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工作,创造条件吸引和推动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村技术人才等优秀分子进入村级班子。从待遇、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解决乡村优秀干部匮乏、青黄不接的问题。注重在农村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干部,打通乡村基层干部成长通道,将在乡村振兴中成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实践锻炼,通过轮岗、挂职、跟班学习、安排干部参与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的组织实施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干部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农村干部科学谋划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励优秀的人才下乡创业及引导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清障搭台、营造环境。在政策、产业、人才、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构建起相互协同的支撑体系。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地资源禀赋,积极对接“三区三园”建设,培育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着力推动“人才、创业、智力、资金”返乡为主的“人才回归工程”。以“感情回引”“政策回引”“项目回引”吸引本土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探索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