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情况,首先要看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低于5%,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经济增速、就业情况、物价指数、工业利润等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数据自己会说话。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后劲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在持续。
透过基本面往深层看,可以发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实效。首先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4.3%,凸显了我国经济增长主导力量正在由工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变。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已从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内需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其次是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5年多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目前已超过1亿户,新兴产业迅猛成长,传统产业加快升级。代表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相关产业增长较快,比如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催生新业态,激发经济增长新的可能性。新动能、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成为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从“积累量”向“提升质”的转变。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上半年,万元GDP的能耗同比下降3.2%,单位产出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绿色发展不断落地生根;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高质量发展大潮起势,不仅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更增强了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看,基本面长期向好,决定了中国经济航船不可能出现大的颠簸;在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的前提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就能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可否认,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但这些变化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阻挡不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有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有改革开放40年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丰富经验,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们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更加成熟、稳健,不为外界干扰因素所困,不为各种杂音所惑。下半年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尽心尽责把各项工作做好,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就一定能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