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勇于推动思政工作深度“触网”

发稿时间:2018-06-21 13:46:09
来源:人民网作者:李洪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身心发展、价值观养成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发展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线、新路径。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格局,切实发挥网络育人功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时代课题。

  对高校来说,为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就要主动“触网”,对网络思政的定位、内容和平台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提升媒介素养,转变惯性思维,培育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新坐标是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媒体时代让大学生拥有了更加便捷、开阔的交流平台。高校必须培育和建立有媒介素养和网络思维的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互动式引导,用有创意、有思想的优质课程和活动吸引学生,用多维化网络服务和互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精确定位网络育人角色,将网络思政教育从“郊区”变成“开发区”。

  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栏目,开辟新媒体主流舆论场,擦亮网络思政教育基本色是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最宝贵的无疑是受众的注意力,能否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是网络思政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一直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无论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还是百家争鸣的学术讲座,都已成为高校引领学生思想的有力载体。将校园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同嘉宾线上互动、网络知识问答等手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更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率,同时可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学生感兴趣、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品牌栏目,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升级网络载体,注重数据分析,完善校园教育配套机能,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助推器是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兴第二课堂信息系统的面世和走红,各高校也愈加重视根据学校特色和需求建设网络思政平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让网络思政教育有了真正的实体依托,不仅帮助高校梳理了思政教育框架体系,满足了学生在学习、交流、实践、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更是为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数据、建立电子档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提供了可能,切实扩大了网络思政的覆盖面,让网络思政更接地气。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注重现实关切,勇于推动思政工作深度“触网”,才会在新时代切实发挥思政工作的育人功效,引领学生和时代共振,与梦想同行。■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