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制度红利……近年来,关于我国种种红利将尽的讨论不绝于耳,中国到哪里寻找可持续发展引擎?事实上,在持续改革的基础上,这些红利的“保鲜期”都可以大大延长,甚至绵延不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全面领会十八大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甜头不胜枚举,在金融业中也是如此。但正如李克强所言,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如何攻坚,走出“深水”?这既需要改革者的智慧,恐怕更需要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
李克强说,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他说,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并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国务院已批准的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评估风险,继续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推动新型工业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财税金融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当好改革实验的“侦察兵”、“先遣队”,为改革攻坚提供新鲜经验和实践标杆。
无独有偶,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表示,允许一部分地方金融改革试点,既积累经验,又保护了基层的积极性,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的基层都有了创新改革的动力。他说,有些改革确实在实践中错了,这样在试点中得到了自学习,促进了发展。
金融改革在近期有加速迹象,表现在温州金改实施细则出台、泉州金改即将获批、宁夏拟建伊斯兰金融中心等方面。但是,仅从温州金改细则来看,这一“自下而上”式改革并未突破现有的金融体制框架,也没有涉及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关键内容。在“自上而下”式改革推进缓慢之际,“自下而上”式改革的深化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上鼓励金融业者突破创新,不能为了保住“乌纱帽”而因循守旧。但这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或许更离不开“自上而下”的作用。
李克强还在谈及改革突破口时表示,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就此而言,温州金改细则不无新意,如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将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并将温州银行增资扩股作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突破口。然而,金融“市场化”说易行难,如作为新型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对银行和非银行的市场准入政策仍是不平等的。
正如李克强说的,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他还说,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从全局看、长远看,受益会更大、更持久。
李克强指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金融改革亦如是,进一步改革是必须的。至于改革成败,历史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