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张世贤:中国经济学家与诺奖经济学家有何区别

发稿时间:2012-10-23 00:00:00

  中国有太多的实际问题需要经济学家去研究,去解读,去提供解决方案,但我们却越来越偏离这一轨道。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和劳埃德·沙普利。两人因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奖。这一领域源于博弈论思想,属于运筹学分支,强调优化策略问题。准确地说,这属于经济问题的数学应用。

  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生活中存在许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除了信息不充分以外,最主要是市场制度设计不合理,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今年的两位诺奖获得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有价值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尽管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经验性调查一经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的设计已经产生出了一个繁荣的研究领域,并改善了多种市场的表现。

  比如,罗斯参与了一系列日常实践中的制度设计,帮助医生和医院、学生和学校、器官捐赠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配对。

  这次两位获诺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就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当前的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机制问题。经济危机直接表现为宏观领域的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似乎通过市场价格的调整或货币信贷的扩张就可以解决,实际上,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所导致的市场不匹配,此时,有关市场的机制设计就显得更为关键。

  正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孙立坚教授指出的,两位诺奖大师带给这个危机世界的启发是:有很多市场失灵的问题,不能简单都归纳为价格破坏带来的后果,很多是因为市场存在“不匹配”的摩擦所致。因此,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后遗症。如果此时能够强化针对性的“机制设计”,缓解供求不一致的矛盾,效果会更好。

  第二,经济学应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具体的市场设计。经济学本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致用之学,但在中国却越来越偏离这样的轨道,要么是耸人听闻的假大空,要么是脱离实际的抽象模型,缺乏针对实际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中国有太多的实际问题需要经济学家去研究解读,提供解决方案。如劳动力市场,虽然经济学界声称,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已经面临拐点,但是真正的问题仍然是结构性的。从博士生到农民工,由于市场的制度设计缺陷,似乎始终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其他如农副产品市场、医患关系、保障房建设和配售等,都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再造解决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

  第三,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也应该引入实验室制度。中国的改革一直遵循试点、推广、渐进的方法论路径。但是,我们始终不能通过先行的理论设计和实验室数据,通过沙盘推演获得有效的市场模型。

  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过程,这一过程参与的主体多,博弈的复杂程度也就高。消费者和生产者、企业和政府、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在进行动态的合作博弈,到处是“看得见的手”。如果在改革中引入实验室方法,在制度设计上先就各种变量的动态合作博弈进行模拟实验,我们就可以在改革试点上节省大量的改制成本,同时减少社会震荡,把改革顺利推进。

  两位诺奖得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是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和市场设计而实现。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