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40年代初直到逝世,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写作花费了40年时间。迄今,《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出版已经150周年了。150年来,这部巨著尽管经受了各种责难,但其思想的光辉却从未被淹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资本论》是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光芒。作为一部划时代巨著,《资本论》没有过时、不会退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攀登到时代的最高点
“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资本论》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站上时代顶点?
回答时代之问。19世纪中叶,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工人运动越演越烈,在资产阶级社会引起巨大震动。资本主义社会往何处去,工人阶级往何处去?成为当时社会上最根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本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并回答了这个时代之问,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证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指明时代方向。《资本论》不但脚踏实地,而且登高望远。它立足现实,采用最科学的态度和最严谨的方法,用“显微解剖学”剖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遭遇的现实问题;它眺望未来,极有高度性地指明时代发展方向和人类发展前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运动规律,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的头脑。
突出时代创新。其一,内容创新。劳动具有二重性;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而不是劳动价值;工人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了有机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其二,方法创新。《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说法,《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其三,理论创新。《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彻底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
解剖时代典型。解剖麻雀,纵览全局。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写道:“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较快,英国的经济、思想、学术、统计等各类资料都非常丰富,对研究《资本论》十分有利。当然,《资本论》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适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简言之,《资本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具有不可忽视、不可低估的价值。
《资本论》具有科学前瞻性,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预示了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经济特征,为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西方学者重新把目光投向了《资本论》,反思资本主义弊端,从中寻找“药方”。因为《资本论》早就挖出了“病根”——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透过《资本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脉动,吸收经验、吸取教训,可以更好地避开一些沟沟坎坎,避免一些起起伏伏。
《资本论》具有实践针对性,有助于回答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举起一把精密“手术刀”,在《资本论》中细细解剖商品经济的“秘密”,既分析微观运行,又考量宏观条件,还阐述风险控制,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关于市场价值形成的市场机制原理、平均利润率规律、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协调发展规律、地租地价变动规律、收入分配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分析,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具有理论指导性,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不但从世界观出发,深刻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而且从方法论切入,把唯物辩证法首次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开创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革命。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当代,我们应当更好地运用《资本论》及其方法论,立足中国实际、适应时代变化,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拿出新概括、提供新方案,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更为科学、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