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

发稿时间:2018-04-19 13:47:39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田延辉

  求知的热忱一如窗外涌动的春潮,学员们早早汇聚而来,厅堂很快座满,书架间、走廊上也站满了人。4月12日晚,中央党校大有书局二层,第31期大有读书茶座“王蒙谈文化自信和中华传统”在这里举办。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衔接?著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王蒙和对话嘉宾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为学员们做了精彩剖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委员、教务部主任谢春涛出席活动并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蒙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与其自身特点有关。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讲德”的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传统文化讲性善论。性善论在中国既是一种修养观念,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治国理政要诉诸天良,要唤起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王蒙特别提到,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一”、关注“一”和“多”的关系,体现“中庸”的特点。他提出,中国传统中,道是一,一能照顾到多,多要能够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圆满、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能够团结一心、能够有凝聚力,从而战胜一切困难。而中庸提供了一种柔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变化,强调转化,形成了与西方文化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我们学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回到古代,而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汲取精神资源。”针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王蒙认为,“中国文化不现代化就是自绝于世界,而中国人不学习传统文化就自绝于本土,要把中国文化和现代化有机对接。”王蒙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替天行道”等传统同文化因素与革命文化内在相通,“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与创新文化息息相关。主张勤俭、主张积极、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此岸”生活,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在和王蒙的对话中,王杰教授提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有文化自知,很多人对文化不自信与不自知有关。王阳明曾经批判一些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把自家的宝贝都丢了,拿个破碗到处乞讨,主张全盘西化的一些人就在犯这种低级错误。他说,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不能绕过传统文化,两个都不能丢,把马克思主义丢了,就没有了方向,传统文化丢了就没有了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说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非常重要。

  活动最后,谢春涛总结道,今天的讲座大家收获满满,特别感谢王蒙先生的精彩讲座和他长期以来对中央党校工作的大力支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