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辽宁沈阳市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发稿时间:2018-03-26 08:46:33
来源:沈阳市委改革办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新部署,坚持把改革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紧密结合沈阳振兴发展实际,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准确有序地推进改革,一些基础性关键性标志性改革实现新突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一年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抓学习、抓部署,抓督察、抓落实,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2017年工作要点部署的213项改革举措和90项标志性关键性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共出台制度性改革成果253项,主动谋划制定创新性改革举措30余项。

  1.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改革信心决心。坚持第一时间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自觉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从市委常委做起,深入学习领会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以上率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依靠改革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坚定性和责任感,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的十九大之后,及时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认真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的工作意见》,进一步增强改革定力,更加坚定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打好打赢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2.发挥统领作用,夯实改革主体责任。及时调整组成人员和专项小组设置,7个专项小组均由市委常委牵头负责,一些重点改革任务和国家重大改革试点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带动各级干部自觉承担起抓改革的主体责任。市委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先后主持召开11次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改革议题,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改革部署,审议改革文件和方案40余项,听取专项改革和重大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推动150余项制度性成果和创新举措出台。市委书记、市长围绕改革重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次数分别达到30次以上。各专项小组和推进组各司其职、协作配合,有序推进各领域改革,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委改革办全面履行统筹协调服务职能,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细落实。各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履职尽责,共同形成了谋改革、推改革的强大合力。

  3.精心谋划设计,明确改革主攻方向。坚持把科学谋划总体设计作为首要任务,制定出台了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表,为扎实有序实施年度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筛选出全年21项重大改革任务,明确相关市领导挂帅负责,形成了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以上率下抓好改革落实,使全市改革的总体设计更加完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更加清晰。制定出台了下半年关键性标志性改革任务分解表,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节点,确保改革政策措施逐项落地,改革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特别是聚焦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着力破解影响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出台了17个政策性和制度性文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以务实管用的刚性约束,保障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4.狠抓试点重点,推进改革先行先试。坚持把党中央、国务院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转化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国字号”重大改革试点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性平台,定期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组织召开试点领导小组会议、推进会议等,研究解决问题,加强跟踪指导,推动改革试点大胆闯、大胆试,确保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国企国资改革作为“龙头”,市长亲自挂帅,市领导“一对一”“点对点”深入企业蹲点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组建12个重点企业改革推进小组,“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打响了啃下“最硬骨头”的攻坚战;把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多规合一”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群团改革、监察体制改革等一些重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5.开展督察督办,完善改革推进机制。坚持把改革督察作为重要抓手,按照“三督三察”的要求,运用好联合督察、实地督察、督察调研、专项督察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到真督真查、敢督敢查、善督善查、跟督跟查,推动改革决策落地见效。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系统纳入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推动落实的“指挥棒”作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抓改革落实效率,启动沈阳市全面深化改革动态管理平台建设,对改革任务实行系统性、台账式管理,努力实现改革项目全覆盖、责任全分解、进度全监测。开展改革专项督察,围绕承接上级改革部署、改革年度要点和关键性标志性改革任务落实,对改革项目进展、成效、影响等进行跟踪,客观反映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和质量水平。健全改革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向中央、省委反映沈阳市改革的创新点、突破点和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

  6.推进作风转变,强化改革正向激励。坚持打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引导各级干部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争当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制定出台《关于坚持和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的实施意见》,促进各级干部增强工作执行力,让“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的思想和行动更加坚定自觉。制定出台了《沈阳市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关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若干意见》,构筑鼓励干部担当负责的体制机制“防护墙”,激发干部推动改革、投身改革的热情与活力,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保驾护航。总结提升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及时把有效管用的改革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激励干部真正把精力用在谋改革、促振兴上,真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的标兵。

  7.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改革浓厚氛围。坚持组织开展“改革进行时”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市主要媒体的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先后开设“创改进行时”“医改进行时”等专栏专题,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沈阳改革实践,传播改革好声音,汇聚改革正能量。加强改革政策的权威解读,在《改革内参》、中国改革网等中央内参和全国性媒体,省、市报刊和网站上,集中对沈阳市出台的一些改革创新举措和制度性政策性文件开展系列宣传阐释,形成了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将“深化改革助推振兴”系列培训活动纳入全市干部教育体系,创新培训形式,精准对接需求,启动“京沈合作”干部培训项目,组织市管干部参加“北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培训班”,通过有针对性、咨询式、定制化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动改革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二、真抓实干,蹄疾步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亮点纷呈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和2017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分类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取缔地条钢生产企业,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新增国际产能合作项目39个;出台“13+9”房地产新政,稳房价、去库存取得实效,商品房和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分别缩短到13.4个月和7个月;化解政府性债务259.9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出台降本减负20条和振兴实体经济78条等政策措施,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73亿元;县域经济等突出短板加快补齐,住房租赁试点、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等重点民生改革扎实推进,全市国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康平县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沈阳,新松机器人获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前沿军工技术实现转化,民参军企业发展到130余家,军民融合中心、软件测评中心落户沈阳,中国军民融合门户网上线运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开放体系初步建立,大数据流通与开放中心以及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成立,东北区域云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已聚集大数据相关企业130余家。

  2.国企国资改革全面发力。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27户市属企业全部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实行市领导“一对一”“点对点”推进重点国企改革工作机制,坚持“一企一策”深化综合改革,机床集团综合改革成为全国试点,沈鼓集团、东药集团等7户重点企业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个重点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全部完成,全市有115户国有企业完成混改。“3+1+N”国有资本运营框架初步形成,金控、城投、产投和盛京资产管理公司等国资平台全部组建完成并投入运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建立了“1+20”国资监管政策体系,出台了国资监管清单,实现国资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56户驻沈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114个项目全部完成签约,84户僵尸企业处置基本完成。

  3.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五大专项整治行动,窗口服务投诉下降90%,解决群众诉求近13万件,推出71条可复制推广的便企利民举措,营商环境改善认同度接近80%,行政审批效能提升50%以上。2018年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改革(2017)年会暨深改五周年高层研讨会”上,沈阳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经过层层遴选,通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组织的权威机构专家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有关领导审核,成功入选2017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分两批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218项,动态调整市级权责清单,公布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实现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平台化”工作机制全面推广,累计梳理完成两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2647项,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推行“战略+平台”改革模式,一张蓝图实现规划区全覆盖,综合管理、空间协同、联合审批三个平台实现市区两级贯通,对各类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土地管理体制完成转轨,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成机构划转,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全部完成。

  4.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力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聚焦11个方面42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国家授权改革举措,通过国家中期评估,总结形成创新改革经验69项,向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上报了23项经验成果。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1+4”政策体系,启动实施“1123”工程,490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8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达到55%,R&D占比提高至2.5%;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批筹建,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全面复制中关村“6+4”政策,建立市长与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无人机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创新联盟,全市创新联盟达到45个;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科技条件平台投入使用,东北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6%。

  5.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全面推行预决算公开,城市财政透明度位居东北三省之首。深化国地税联合办税,全市320个国地税业务窗口实现“一窗一人一机”通办。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促进PPP项目实施意见,探索城建多元化投资渠道。深入推进国家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民营银行、金融租赁、消费金融、财险公司等4类金融牌照正式获批,填补了东北地区同类金融机构空白,1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84家企业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辽宁振兴银行正式开业,融盛财险获批成立,新增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44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6.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并行有序推进,集体“三资”清理核实试点全面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农垦改革发展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成功获批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专项试点,沈阳市供销社在整合系统资源、探索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得到全国供销总社的充分肯定。

  7.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各类政府投资基金19支,实际到位资金96.6亿元。实施“大做强”“小升规”和“专精特新”三项工程,投放融资扶持资金82亿元,为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5600万元。活跃创新创业,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达到106家,入驻企业和团队近6000家,聚集创客等群体近7万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进14个PPP项目完成落地与采购,总投资80亿元。启动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和“二十六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今年以来,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6.9万户,同比增长62.4%。

  8.开放型经济不断拓展。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制度创新和改革试验加快推进,确立“小政府、大企业”管理模式,推出两批共200条政策清单,出台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证照分离”改革和集报集缴通关改革深入实施,新注册企业超过1.4万户。中德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构建了“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模式,中德开、中德发公司正式运营,率先在全国实行项目“承诺制审批”,累计推进项目310个,总投资2079.5亿元。“沈阳港”口岸功能得到加强,沈连欧中欧班列开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制定实施沈阳经济区建设三年攻坚计划,京沈对口合作持续深化,与江苏、厦门、延安对口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二)民主政治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加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创新和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工作刚性和实效;健全代表保障和管理工作机制,更好发挥代表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制定提案审查实施细则,建设政协新型智库。推进政党协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制定市委年度政党协商计划,认真落实同民主党派沟通协商制度。紧紧围绕增强“三性”、去除“四化”,扎实推进群团改革,召开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出台了市委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实施意见,印发了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专项改革方案,工青妇机构、编制改革等一些创新举措得到了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科协、侨联、文联等群团改革全面启动。

  (三)文化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协同推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积极推进,信用监管措施逐步完善,沈阳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扎实推进,沈阳市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的做法得到国家教育部充分肯定,“弹性离校、课后服务”改革入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15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可及,组建“1+1+X”特色医联体46个,全市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达39家,实施药品销售“零差率”。体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沈阳马拉松、和平杯足球赛等一批特色体育赛事成功举办。沈阳市获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食药监问计于民做法被纳入国家创城标准。

  (四)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开展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制定出台“1+8”配套文件,推出54个示范社区,社会治理重心加快向基层下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沈阳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安全文化建设、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等经验和做法得到国家安监总局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健全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居民保障待遇不断提高,四级失业预警平台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国家民政部的充分肯定。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落实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和司法责任制改革任务,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两法衔接工作扎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公安立案改革、律师制度改革、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控制度,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了全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大环保工作格局,环保110综合管理平台实现闭环运行。加快自然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土壤污染防治和综合保护得到加强。强化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制度体系,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得到规范化管理。以整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为契机,持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6天,建成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公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六)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健全党的组织制度,制定《关于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围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创新绩效考核等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眼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完善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主动升级“盛京人才”战略,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4条,构建了全新的人才“1+N”政策体系。

  (七)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注重实效

  调整派驻机构,加大综合派驻力度,实现市纪委对市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组建市委巡察机构,并启动首轮巡察工作。国家监察改革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13个区县(市)监察委全部组建挂牌。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正风肃纪监督,着力破解“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问题,用正风肃纪守护群众利益。制定《沈阳市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保护干部改革创新的热情。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沈阳改革振兴发展的大干实干之年。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改革任务,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作为谋划、推进、落实改革的根本遵循,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举措和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新的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握改革目标,坚定改革决心,加大改革力度,用“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构建高层次产业体系、培育高水平创新能力、推进高品质城乡建设、打造高品位发展环境、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体制保障,推动沈阳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一展雄风、大展雄风、尽展雄风,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效,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