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借助新媒体技术机遇回归新时代舞台,并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基于文化资源的充分提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以新技术为“媒”,使传统文化的历史意蕴得到时代回音。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改变大众生活轨迹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时代“再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当新媒体遇到传统文化,擦出哪一种“火花”尤其令人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播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必须辩证认识新媒体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以新媒体技术条件的支持拓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辩证认识新媒体的特质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已使受众形成了新的文化接受思维和行为惯性,只有符合时代特点、带有新文化属性的文化传播模式才能够得到受众的迅速认同。然而不假思索、盲目地追赶新媒体文化潮流,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摧毁式的损害。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一旦得不到正确、高效的利用,甚至是被歪曲、戏谑和杜撰,不仅损害传统文化的历史形象,更削弱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世界视野下,外来文化的进入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一步交融,在拥有巨大力量的文化浪潮中,大量的信息碎片、消极思想、违法行为、“速食思想”以及失德现象每每浮现,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具有消极作用。因此,理性辨析新媒体、认清新媒体的特质、明确传统文化新媒体再造的底线尤其重要。
新媒体的强大技术优势是在新时代中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优先选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多种方式,然而,并没有哪一种方式像新媒体这般高效、快捷、生动并具有感染力。如今,在微博、微信等公众新媒体平台中可发现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现代文化日渐趋同的环境下,特色传统文化成为了一股“清流”,再一次展现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拓展作用。然而,新媒体所带来的“速食文化”也容易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肤浅解读,使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优越性与独特性受到威胁。
新媒体的复制性和消费性使传统文化的中心与权威遭到消解,加速了“亚文化”的形成。新媒体平台中不同主体对传统文化的粗浅转化,也使传统文化的历史意蕴和文化深度被削平,泛娱乐化、商业化让传统文化的运行服从于“效益制造”的经济逻辑,改变了传统文化原有的深沉味道。因此,利用新媒体促进传统文化时代传播必须辩证认识新媒体的特质,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不改变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
挖掘资源潜力展露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
要立足本土,对最熟悉的传统文化进行“深挖”。一个区域的家风文化、地域风情、乡贤文化与传统民俗往往带有地域性特点,有助于展现区域文化的精粹和集体价值观念,促使受众产生内心的向往。因此,要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富含地方特色的新媒体文化内容,使不同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得到尊重、保护和利用。
要挖掘和整合多种传统文化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意蕴深长。利用新媒体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发展原汁原味的古朴文化,既要弘扬传统人文美德,又要彰显古代先贤的科学智慧。
对核心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点挖掘。例如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这种以文化益智节目的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吸引了海内外受众的高度好评,使更多青少年人群成为了忠实观众。可见,传统文化“越挖越有”,“越有越深”,在新媒体时代中只有创新性地提炼传统资源,才能创造更丰硕的文化价值。
以新的媒介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产
一是要进一步降低读取难度,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降低读取难度并不是简化传统文化,而是要运用智慧使受众直达文化核心。如引发新媒体网络舆论热议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采取电子地图的形式呈现了百余位诗词大家的人生行迹,古代先贤的人生起伏和阅历仿佛透过地图上的标记穿越到了现代,他们一生的行走路线图让受众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当时当地诗人所作诗篇的心路历程,更便于受众理解传统诗词歌韵的真正意义。这一平台一经上线在两天内便得到了200余万次的点击量,使传统文化以技术和查阅工具的形式获得了再生产的机会。
二是持续推进“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战略发展,使传统文化真正借助政策优势和技术条件得到时代传承。随着“互联网+”传统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完善,用户普及程度将持续走高。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出传统文化学界的力量,引导新媒体传统文化的生产理念和方式。另一方面不能仅仅将新媒体视为是一种传播工具,而应认识到新媒体的创造属性,使对传统文化的“权威解读”进一步成为新媒体传统文化再造的主流,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三是要制定鼓励青年人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的鼓励政策,为青年人承担传统文化传播责任提供平台。近来一则“90后”大学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的消息成为舆论热点,这首歌曲迅速火爆视频网站,《琵琶行》中的600余字全部融入到长达5分半的歌曲当中,歌曲朗朗上口、旋律鲜明、易于学习,副歌部分的戏剧唱腔也是歌曲的亮点所在,吸引了网友们的纷纷点赞和转评。革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将传统文化与技能才能大赛、大学生新媒体创业创新等结合起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使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平台中旺盛生长,在新一代青年的手中结出新的成果。
四是以新技术为“媒”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的服务与精品。新媒体的信息整合与加工能力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助力,因此其一是要加快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和电子化保存,精心编撰和收录历史文化信息,用更加永久的方式建立传统文化信息智库,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检索、沟通及下载服务。其二要将语言文学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形式加强转化,增强传统文化的视觉可观性,使读取新媒体传统文化信息成为一种视觉和心灵的享受。其三要推出传统文化精品。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展现的蜀锦故事,《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美食文化,《本草中国》传承的中医精粹,《我在故宫修文物》彰显的大国文化风范,都为进一步创造传统文化时代精品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在新媒体短视频持续火热的状态下,要加强精品视频的创新构思,用高质量、高水准的传统文化作品引领新媒体文化潮流,吸引受众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传统,用尊重、敬畏的态度去延续传统。使传统文化用一个个小故事,一帧帧精华影像融入进现代人的文化基因,在新媒体时代中得到永续留存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