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审视“年味”里的文化命题

发稿时间:2018-02-12 15:27:39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孙佳山

  摘要:文化是时间的佳酿,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心灵皈依。审视好春节这样一场事关每个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迭代进程,采撷有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形式、载体和资源,我们一定能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托举下,拥抱一个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美好未来。

  转眼又要到农历新年,神州大地上涌动的人潮,显示着这个古老节日的活力。然而几乎每年,我们总会听到“年味淡了”“年俗只剩下俗”的感慨。今天的“过年”与过去有何不同?“年味”如何吸纳时代韵味?新故相推之际,其实正是我们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契机。

  历史地看,春节节日内涵是在漫长时间浸润中形成的。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结晶,“年”的最初含意指的是农业的时间标尺,一年就是谷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由此逐渐形成。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春节文化形成了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礼俗和规制,根植进中华文明圈的深层文化认知结构里,凝结成中华儿女的精神根脉。所谓的“年味”,其实就蕴藏在这些过年的仪式感中。

  用比较的视角观之,过年形式和习俗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易。过去媒体资讯不发达,过年的文娱活动仅限于家庭成员之间。195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听众现场直播了梅兰芳、侯宝林、老舍、巴金等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演出的《春节大联欢》,叩开了过年“联欢”的大门。随着电视的普及,央视春晚的文化大餐,又为过年赋予了新的文化韵味。最近几年,从网络拜年、网络联欢到红包大战、集福活动,互联网对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展现出深厚的重构力量。文化创新无止境,在时代大潮中丰富和创新节日文化的新形态,不仅不是对春节的否定,恰恰是春节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则提醒我们,比传统节日文化面临娱乐流行文化冲击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做好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时间体系下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整合传承好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文化命题。我们应有自信,春节的核心文化内涵薪火相传的趋势不会有改变;我们也应有自觉,只有建构好契合现代文化审美的节日仪式和文化形态,才能告别“年味变淡、年俗变味”的吐槽,让春节一如既往地成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港湾。

  传承不易,创新犹难。文化终归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当下流行的许多春节娱乐活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浅文化”。虽然红包大战等新生事物赋予春节接近全民参与性的文化娱乐形式,但在精神文化方面,互联网尚没有增加国人所冀望的“年味”,缺少那么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化内涵。网络文化泥沙俱下的缺陷,也增加了文化更新的隐忧。但是,技术演进的影响无远弗届,互联网能带给传统文化怎样的新变,值得我们珍视和培护。

  文化是时间的佳酿,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心灵皈依。审视好春节这样一场事关每个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迭代进程,采撷有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形式、载体和资源,我们一定能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托举下,拥抱一个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美好未来。■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