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
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领导权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问题。一般说来,无产阶级的力量在革命运动的初期还很弱小,这就注定了无产阶级只能同其他阶级结成联盟。随着革命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日益体现出来。因而,无产阶级必须在联盟中保持独立地位并争取领导权,这既是策略上的需要,更是壮大革命力量的需要。
除了在革命联盟中掌握领导权,无产阶级还必须在本阶级和群众运动中掌握领导权。第一,无产者不能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本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率领他们前进。第二,不能把党员和一般群众混为一谈,党的先进性注定了党员干部对普通群众具有示范带领作用。第三,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产生自己的政党组织,也要产生自己的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在所有这些联合形式中,党是最高的联合形式。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党是“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也强调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深远。党的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党的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得到胜利。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首次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中“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的时候需要强调党的领导权,执政以后也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率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在一个大国执政,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该采用何种政党制度。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轮流执政。在实行多党合作制国家,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不是对抗关系,也不是对等关系,而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依然高度重视党的领导权问题。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们是坚持无产阶级对于一切问题的领导权”,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1973年12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同中央政治局部分成员谈话时指出:“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党的领导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党的领导权基本巩固。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命题。1982年,彭真同志主持宪法起草工作,把“党的领导”写进宪法序言。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在党内,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组织原则,形成强有力的集体领导和领导核心相结合,塑造党中央集中统一权威;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协商、示范、说服、带领和引导等方式,牢牢掌握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人民大众中,通过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的领导;在局部执政条件和全面执政条件下,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从历史逻辑来看,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的根本保障。
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承载崇高历史使命的政党,自成立以来矢志不渝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些使命承载,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关联在一起。要完成这些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共同奋斗,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意志和力量的组织者、引领者、执行者。
党的二大报告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早的“群众”是指无产阶级群众即工人阶级群众。后来列宁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发展,说俄国除了无产阶级群众,还有非无产阶级群众——农民。再后来,毛泽东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工具,把中国的民本传统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扩展了群众的内涵,提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都属于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党是领导核心是一致的,党来自于人民群众,又必须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党和人民群众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行动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党的领导成为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关联在一起。世界上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绝大部分实行联邦制,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走自己的路,而且还很成功,许多人想不明白。实际上,即使那些主张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每次选举的结果,只是一个最强的“众意”战胜了一个或几个较弱的“众意”;而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几千年“一盘棋”的治国思想,联络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通过协商民主原则凝聚“众意”,找到最大公约数。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是大党治理大国。大党治理大国,首先需要一个有权威的党中央,能够从全局角度观察问题,能够“一锤定音”作决策,而且一旦决策作出,中央和地方的各个部门就要坚决落实。因而,党的全面领导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抽象原则而是具体举措。
国家治理离不开国家能力,当代中国的国家能力取决于党的组织力、领导力。国家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对内汇聚民意、确立国家发展方向、凝聚国家意志,对外实现战略目标、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能力。比较世界各国,成功的国家治理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领导力,在拟定国家发展方向或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在国与国的博弈之中,需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赢得先机、赢得胜利、赢得未来。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组织者。自近代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革命,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格局,成功推进了从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中国共产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化水平,坚定不移引领基层治理。中国共产党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引领人民群众跟党走,也要发挥政治功能,把基层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
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逻辑
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不敢理直气壮讲党的领导,对党的领导语焉不详甚至没有前提地讲党政分开,结果弱化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当做根本大事来抓。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树立起党中央的权威,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回归初心、回归本源,重申了党的领导就是全面领导这个本质性规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内政、外交、国防、民族等工作,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监察机关,对经济、文化、社会、群团等组织和党外群众进行领导,等等。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战以后,有许多国家站起来了。然而,站起来的国家中只有极少能够富起来,而富起来的国家中能够走向强起来的更是少之又少。这表明,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而是滚石上山、爬坡上坎,必须把全党全国人民全体中华儿女的意志凝聚起来。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向党中央看齐,迈着整齐的步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全国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中央作出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坚决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坚持向党中央报告工作。各级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干部,总揽不包揽,协调不取代。各级党委要对全局工作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形成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合理划分工作层次,处理好重点工作的关系,明确哪些是党委亲自抓的工作,哪些是党委推动的工作,哪些是党委支持的工作,形成分类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机制,既发挥党委领导班子的集体作用,又使班子成员各负其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坚持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大事大商量,小事小商量,商量就是力量,商量就有力量。领导班子中的“一把手”要学会商量、主动商量,班子成员要主动汇报、相互沟通,形成党的重大决策都严格按照程序办,在充分发扬民主和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各级党委要充分调动人大、政府、政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形成各方面工作合力;党的主要领导干部要培养民主作风,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善于采纳不同意见。要建立科学的民意汇聚和收集机制,培养一支随时能给党委和各部门决策反馈意见的党员群众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防止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党统揽全局,并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包打天下”,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非党要取代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要强调班长的作用,也要强调集体领导。下级服从上级,说的是对于上级的决定、指示,下级必须执行,并不能否定党内同志间的平等关系;党的领导并非党员干部端着架子,盛气凌人地发号施令,而是要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经常性的说服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把跟党走的人搞得多多。
(作者系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