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劳动力。过去一些年,我国蓝领工人的工资增长非常快,典型的群体是快递小哥。他们的月收入比很多大学金融系的本科毕业生起薪都要高,当然也非常辛苦。但是有个问题,你还能指望2050年靠着人工去送快递吗?所以,快递小哥的工作实际上是有风险的。首先,他们要跟发达国家有技能的劳动力竞争,而我们的快递小哥有很多没有读过高中。其次,快递小哥还得跟机器竞争。我相信不出十年,送快递都不用人力了,而是用机器。未必是现在大热的无人机,可能是无人驾驶的货车送到楼下,小区里搞一个大库房,有自动的仓储区,货车开过来后自动地把货物送到小格子里,运营商自动发来一个短信:你的快递到了,放在几号几号的小格子里,凭此密码取快递,完全自动化了。
面对人工智能的到来,怎么办?我们的主要劳动力,也就是年轻人必须具备一些机器所没有、无法提供的技能。什么技能呢?在我看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例如心理咨询服务,机器就做不到。我想以后机器多了,大部分老百姓有空闲时间了,心理矛盾可能就多了,需要大量的心理咨询师。但是这些快递小哥怎么变成心理咨询师呢?这个有难度。所以,十九大报告里专门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大部分人不见得一定要学数理化,我们的工程师已经足够了,可以在高中阶段多学一些唐诗宋词、外语、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这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关键。
与此相关的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到2050年,约有30%的人口是65岁以上,1/4的家庭只有一个人,就是孤独老人、独居老人。怎么办?必须探索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国情的养老方式。我的观点是,把现在健康水平相当不错的中老年人组织好,给他们一点事情做,在不占有年轻人的思想和行动空间的前提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社会发展。这样,不仅社会减少负担,老年人的心态也会好一点。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