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严格控制好货币信用总量。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宏观经济管理当中最高层次、最具全局性、最为核心的问题。金融风险的积累,往往离不开货币信用过多过度膨胀的大环境。其实,这当中的道理也十分简单,有点像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货币信用急速而巨额膨胀,必然相应积累并伴随着巨大风险。这也是国际上金融监管机构判断一个国家金融风险状况的重要指标。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其形成的重要根源,就是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美国处于货币信用极为松驰的状态。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那个时期实际上也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但是,控制好货币信用的过度膨胀,在中国事实上是一件非常困难、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虽已走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但是在体制机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结构性问题,不够灵活、完善,市场缺乏弹性,常常难以解决,最后就会演化成为倒逼机制,需要依靠不断的货币信用扩张加以消化、覆盖。
对这类体制性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就要严格管控,防患于未然。而等到问题反映出来再去调控,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往往处于两难境地。即:继续放松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失控状态,引发更大的宏观问题;如果收紧的节奏、力度把握不好,又容易出现流动性紧缩现象。这一点刚才的嘉宾也谈到了。因此,调控好流动性是宏观经济管理中最重要的职责任务,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第二,严格、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力求保持在一个规范状态与合理水平。地方政府性债务居高不下,压力山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一些地区因其债务过于庞大,出现"倒债"困难,形成的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所以,有序、有效地控制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政策和指导思想应当至少坚持两条:1、总量和结构必须严加控制,始终保持在可持续的合理水平,绝不能失控;应设立严格的统计制度,在严格统计、监测的基础上,可设计多项债务指标的监管红线,严加防范。2、清理历年来各部门所制定的各类关于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要严格有效、持之以恒、严格执行,确实营造一个严肃的政策法规执行环境。
第三,调控好房地产市场,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暴涨暴跌的现象,回归房地产的实际使用属性。自1998年中国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总体上保持了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迅速扩大的发展格局;但有两个阶段房地产出现普遍大涨,即2009—2012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时期不少城市甚至房价翻倍。这与这两个时期出台的刺激性政策有关,导致房地产信贷大幅增加。此时房地产坐地起价,房价实际上成为一种货币符号。
房地产市场最忌泡沫化。一旦明显出现泡沫化现象,社会上就会形成"炒房"盛行的局面;并火上浇油,进一步放大泡沫化程度,致使房地产出现螺旋上升的局面,积累起来就容易形成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次美国的金融风险就由"次贷"危机引发,而"次贷"就是房地产市场积累的风险。
对房地产市场政策来说,不应该与经济增长过于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否则,经济下行时就会千方百计刺激房地产市场,用以拉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出现好转时,就出台政策控制房地产市场,限制其过快过高增长。要基于房地产的居住功能和实用属性,政策目标应是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规范的,而不能是短期的、功利化的。常常听到有人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适度分离。但是反过来说,宏观调控政策也应当与房地产开发适当分离,不能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第四,理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控制其杠杆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国有企业经常讲一句话,叫做“做大做强”,我听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在不同的场合讲:我们"大而不强"。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直接相关。国有企业的经营宗旨在于做业绩,类似于地方政府官员做政绩,实质上是一个道理。所以,就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再大的国有企业,除了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之外,财富或流动性却普遍不足,这使不少国有企业看上去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设备先进,人才和技术领先,生产经营也处于正常进行当中,但是却因为经营现金流出现断裂而处在破产边缘。近年来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国有背景,政府为其作背书,经常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信贷支持,使其流动性通常是依靠源源不断的增加信贷来维持。这本来是国有企业的一个优势条件,但却常使国有企业极易受到宏观信贷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即:当宏观调控处于宽松时期就容易出现过度借贷、资金泛滥的现象;而一旦宏观政策收紧、信贷严控时,又易陷入资金紧张、危机四伏的状态。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我认为一定需要长期艰苦探索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短期内应当至少加强三点:
1、要做到主营业务清晰,深耕细作,形成具有技术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不能漫无边际地到处扩张,过多从事一些与主营业务无关的经营项目。那样常常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混乱现象,容易造成管理失控。
2、严格限制杠杆率水平,防止因其过度举债而盲目扩张,从而成为"僵尸企业"。
3、在市场充分竞争的领域,对那些缺乏实际核心竞争能力的国有企业,应下决心进行转制,包括我们经常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上我讲的第二、第三、第四点,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房地产市场、国有企业的情况和问题。这三个方面也正是这一轮我国货币信贷扩张中,增长最快、杠杆率上升最高的领域,自然也成为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
第五,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建立有效的联动协调机制,大力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这方面大家一直比较关注的有关于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央行和监管部门联合发布的有关"大资产"统一监管标准等问题,我不展开讲了。总体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确实在不断的完善当中。
限于时间,我就讲以上五点。仅是个人的观察和看法,尽可能客观和真实。但的确是一孔之见,不对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