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出席全国两会的上海代表团开放全团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和市长韩正回答了中外媒体的诸多提问。
在回答“营改增”试点上海财政可能减少100亿元,对此如何看待的问题时,俞正声坦然表示:“试点增值税改革,虽然上海财政收入可能减少100亿元,但增值税改革试点是上海的机遇,抓住机遇就会加快服务业发展。财政收入减少是有可能的,但为了服务业更好发展,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些代价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补偿。”
上海从今年1月1日起率先在全国试点“营改增”,首批参加试点的共有七个行业12万家企业。其中8万家小额纳税人的税负有不同程度的直接降低。另外4万户一般纳税人及运输和金融租赁两个行业的税负有所加重。就此,市政府出台专项财政补贴政策,通过财政专项返还方式,降低这些企业和行业参加“营改增”试点所导致的税负增加。经开年头两个月来的实际运作,试点平稳有序且效果初显。
“营改增”是深化税制改革非改不可的“税改大项”之一。服务行业征收营业税的最大弊端在于:一是重复征税;二是妨碍服务业分工细化,制约服务外包,妨碍三产与二产的融合也即近些年已在发达国家初步成型的“第四产业”的发育与发展。因此,就国内而言,中央数年前就有“营改增”试点之打算,但苦于国税地税之分,该项改革没有在其他省区“破题”。并且也担心地方税收因此减损。
上海受现有产业形态和经济结构所制约,要想摆脱当下面临的发展之“阶段性困境”,借无国税地税之分的便利且敢于牺牲部分眼前利益,才能“搭”上全球发达经济体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顺风车”,并最终在做大上海现代服务业蛋糕后,弥补“营改增”的短期损失,收获长远的丰厚回报。
上海承揽“营改增”试点所阐发的价值内涵在于,加快上海转型发展,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又要咬紧牙关渡难关的坚持;既要壮士断腕之狠心,又要算大账谋长远的智慧。它提示上海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发展方式先要转变发展理念,谋求发展务必正确把脉快与慢、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从“营改增”而生发出上述评价与议论,并非刻意为上海贴金,因为它的确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当下上海转型升级负责的政治自觉,以及对未来的上海负责的“历史自觉”。
全国两会仍在进行,会内会外,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交响汇聚。毫无疑问,“营改增”试点乃至整个税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无论是上海或整个国家,还有大量制约发展的体制瓶颈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打通。“营改增”带给全社会的反思是,为什么诸多的改革事项改了一半就再也推进不下去,受旧体制束缚是原因,受眼前利益之羁绊,不愿乃至不肯为国家的未来作出当下的“牺牲”也是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要想深化每一项急迫的具体改革,尤要提倡和发扬上海“营改增”的勇气,惟如此,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和翻不过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