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始终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把教育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不断改善、持续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特别是牢牢把握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的属性,从大民生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教育民生与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间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新境界、新高度。在先进思想指导下,我们党谋划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定力,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在内涵、路径、价值目标等方面的新跨越。
突出教育战略地位,强调优先发展位置
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是我们最根本的民生。在推进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光荣而重大的职责和使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强则国家强”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高度共识,教育强国战略已经稳步实施、成效显著。
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5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伊始,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五年来,民生工作始终是我们党念兹在兹之所在,而教育毫无例外都被列为民生之首。我们党对于教育工作政策优先考虑,资金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安排,措施优先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奋力推进改革深化,推进教育公平普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这是教育民生的痛处和瓶颈。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抓住重大制度改革,持续把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向前进。截至2017年8月29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改革文件从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力,围绕不断完善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强化督察问责,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民生问题解决的强大动力。
教育的公平公正是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根本利益,关乎亿万人民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不断向前推进,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持续发展。当前,要决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党着眼于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教育精准脱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心教师队伍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摇篮,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特别是注重青少年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打造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强大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办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好老师”的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他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思想保障。
注重科学规律作用,拓展开放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人的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自身规律出发,着眼教育内容、方式、途径等多个方面,对教育科学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知行合一,学用相长,学以致用;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青年学生要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教育要同劳动实践结合,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格;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等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顺此大势,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和先行者的独特作用,通过国际间密切的互动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