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连年攀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一系列复杂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勇闯改革的“深水区”,啃下困难的“硬骨头”,在非凡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中强有力地推进了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治理体系愈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迈出坚定步伐,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态势,中国的大国外交在国际社会展露风采,“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空前提高,中国正大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伟大成就表明,历经百年磨难的中华民族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时代,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面临的任务、应对的问题以及所要采用的思路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社会矛盾的转化作出准确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握时代演进趋势,深切体察中国社会现状而作出的科学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科学结论,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引导我们在社会生产上大力扩大规模,努力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已不限于物质文化领域,而是包括了政治、民生、环境等更多方面,体现为更广泛、高品质、求均衡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的社会生产已经整体上摆脱了以往状态,呈现出了更快发展和更高水平。相对于人民群众的广泛需要,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展与共享不平衡,优质供给不充分。这种矛盾状况的形成,有生产技能的问题,有分配的问题,也有社会公正不到位、运行机制不灵活等方面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临着多种新的制约因素。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根据,又表征着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这种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对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其丰富内容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各种重大问题的系统回应。同时,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判断使“五大发展理念”具备了更加牢靠的理论依托。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扭转目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化作我们各项活动的自觉追求,贯彻到一切工作及其各个环节中,才能推动主要矛盾的解决。
从实践上讲,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为新时代我们全部工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时指出,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发展战略,强调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策略方针。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安排部署本质上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彰显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新时代国家战略方略的决定性意义。
(作者系广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