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深化供给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稿时间:2017-11-06 14:09: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中国和世界将产生影响。国内外高度关注十九大,高度重视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经济增长前景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月28-29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共同举办以“新时代 新发展 新变革——十九大后中国转型发展及对世界影响”为主题的第83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来自国家相关部委、高校、研究机构,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共400多人参加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九大报告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要的一部分,提出了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外专家围绕这个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这给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定了向、定了调。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政策表述,其主要内涵: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第一次提出建立一个四个方面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宏观要调控要有度”,也是十九大报告一个新提法。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巨大内需增长潜力。

  徐林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针对中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提出的根本解决之道,未来几年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十八大以来,基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判断,中央采取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化解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风险,夯实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重点推动三大变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十九大报告对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系统论述,重点是推动三大变革。提出三大变革是有针对性的,是问题导向的。第一,质量变革。中国近40年的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已经相当大,但是经济发展质量还不是很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细节上质量上不去,特别是一些制造业环节。第二,效率变革。当前我国还有不少低效率的地方,行政性垄断、经济泡沫、金融风险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效率不高的问题。第三,动力变革。从2012年开始,中国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每年减少200万人左右,劳动力总数已经在减少,工资水平在上升。下一步要把过去劳动力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魏加宁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变成重消费、稳出口、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高质量、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增长。首先,低投资就是要提高投资效率,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投资规模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重要方向就是要更多投向民营企业;其次,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更加注重绿色的经济增长;第三,实现包容性增长,使得发展红利为全民所共享。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与会专家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更新的判断和分析。除了传统的三去一降一补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包括了其他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全面理解和领会。

  1、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认为,我国要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关键的还是要发展实体经济。

  刘世锦认为,当前,讨论比较多的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关于制造业领域面临成本较高等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有资源禀赋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体制上的矛盾。比如,充分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体制创新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应该成为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迟福林指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聚焦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

  2、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徐林认为,中国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明确把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加快推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特别强调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协同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张军扩认为,发展实体经济,最关键的还是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很多发展方向,主要方向是推进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等,由此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近些年发展也比较快。这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当中,新业态、新技术和新产业正在形成。例如,全球机器人[股评]的1/3销售在中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速度是90%,不少传统制造业,包括海尔、美的等,都开始使用机器人进行智能制造。

  3、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刘世锦认为,服务业是我国经济下一步新的增长点和重点,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使经济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迟福林认为,我国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内服务业市场开放与服务贸易开放的融合,做大做强服务业这个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我国生产率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目前,我国通过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生产率表现出广阔的前景。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体制改革》主编盛毅认为,在制造全球化迅速向服务全球化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全球化的视野,主动适应服务业全球化的大趋势,促进服务业在更大力度上走出去,建立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格局。

  4、以制度创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徐林指出,企业家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企业家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中央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使他们植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迟福林指出,要尽快形成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收益的制度安排,以激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身创新创业。

  刘世锦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有两句话很重要,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二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这传递出的信息,使社会、市场,尤其是企业家都看到,中国有一个清晰的长远发展目标;中国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产权,包括财产权、人身权、人格权。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会专家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对重点改革做了谋划,这坚定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为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供了体制保障。

  1、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迟福林建议,要推动企业制度变革,加快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以形成稳定扩大民间投资的良好制度预期。

  徐林认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例如,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这毫无疑问坚定了市场化改革方向,也是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体制保障。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万劲松认为,完善产权制度、发挥产权有效激励作用,重点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多种产权情况下产权界定和配置。现代产权概念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产权等各种无形产权,还有很多共有的产权等。二是产权内部多种权利关系的界定。比如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管理链条长、环节多,容易产生主体虚置的问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所有权有可能出现空置和虚置的问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在国有自然资源产权上,应形成“一级所有权,两级产权”的中央地方产权结构,以此替代“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传统体制。一方面,通过构建两级产权上收地方基层政府实际拥有的财产权利;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产权监管体制,把产权监管与行政监管分开,由不同的机构来承担。

  2、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刘世锦指出,要特别关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次提“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又一次提升。

  徐林认为,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而不再是原来所说的“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具有深刻的含义。

  迟福林指出,企业改革要按照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按照“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要求,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完善产权制度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是混合所有制发展的理论支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会影响我国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大局。

  3、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

  迟福林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例如,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创新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释放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要完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机制,形成维护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实质性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认为,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不仅要求政府弥补市场失灵,而且要求政府进一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打破地方行政性市场分割,建设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要以包容审慎为基础加快新经济监管的变革和创新,既不要轻易把新业态、新模式贴上垄断的标签,又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包括大数据监管、平台监管、行业监管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认为,“互联网+”孕育了大量新组织、新业态、新产品、新竞争、新商业模式,对政府传统的监管体系形成了新的挑战。政府监管要适应“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势,加快监管转型,进一步释放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

  4、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曹远征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要转变政府职能。由此财政体制改革成为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这就要求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上重新厘定权责。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鲁云认为,现代财政体制需要以人均财力作为衡量地区差距的标准,使不同区域实现财力均衡,从而更好地支撑当地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满生机

  德国斯拜尔公共行政大学教授菲贝尔提到,上周到中国之后,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使我改变了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看法。我发现,发展生产,合理分配资源,需要依靠市场,但市场有时也会失灵,这就需要政府来做补充。所以,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促进经济增长,避免或者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所长土井俊范认为,中共十九大强调要从重速度转向重质量,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市场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

  (张飞 刘铁奇整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