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才“破三难”,打造创新创业“梦工厂”
一是坚决“拆门槛”,解人才落户之难。放宽落户限制,简化落户手续,推行“先落户后就业”的落户政策,明确45岁及以下、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人才落户新政实施仅两个月,备受关注的成都高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落户人数就超过1.3万人,其中外省落户成都高新区的人数达3513人、占26%,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落户人数达2146人、占16%。二是瞄准“新生代”,纾人才就业之困。实施“蓉漂”青年人才驿站计划,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提供7天内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提升和放大聚集效应。目前青年人才驿站已收到225名大学生的申请,办理入住150名。三是端平“一碗水”,破人才界别之限。拓展“成都人才计划”资助范围,淡化“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概念,打破内外有别的隐形壁垒,将已在成都创新创业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一并纳入资助范围,将采取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方式,设立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将居全国城市首位,为人才创新创业和技术转化创造条件。
二、激才“有三法”,培育城市转型“生力军”
结合城市战略导向和发展路径,通过分类施策、动态跟进激励三类人才。一是让紧缺人才吃下“定心丸”。按照未来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结构进行重塑,结合“成都产业新政50条”制定《成都市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把紧缺人才划分为A、B、C、D四类,从引进的次月起发放安家补贴,一共补贴3年。其中A、B、C类补贴标准为3000元/人/月,D类补贴标准为2000元/人/月。二是向国外人才伸出“橄榄枝”。出台《鼓励引进外国人才实施办法》,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提供许可便利、对外国人才(团队)给予项目资助等6项激励举措,解决国外人才最关心最现实的焦点问题。在《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成都以6.6%的占比,位列海归创业最爱选择的城市前三甲(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三是对精尖人才发出“大礼包”。针对创新创业团队和知名企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在其上一年度对成都发展做出的贡献额度内,按一定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特别是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促进城市活力全面激发,城市动能加快转换。今年上半年,成都专利申请量达37010件,发明专利申请达14308件。
三、助才“用三招”,画出大城逐梦“同心圆”
成都自古人杰地灵,名人雅士层出不穷,司马相如、杨雄、杜甫等名士青睐成都,“三顾茅庐”的佳话千秋凛然。成都从历史发展中寻找启示,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注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愿景留人,立足服务保障、优化招引环境,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一是培训资源全面开放,增强政策普惠性。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技术(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向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提供免费培训,大幅提升技能型人才就业能力。二是服务内容全面集成,增强制度针对性。发放“蓉城人才绿卡”,根据积分对持卡人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以申领方式活、服务项目多、内容更丰富、差异化精准化实现一卡集成,提供增值服务。人才新政实施以来,已为在蓉“两院”院士、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专家、“蓉漂计划”专家等发放“蓉城人才绿卡”296张,并提供首期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四大板块24项具体服务事项。三是供需信息全面对接,增强匹配精准性。年初发布成都人才白皮书,提出全市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岗位的人才需求,年末发布成都人才建设蓝皮书,分析全市人才现状,并在成都国际人才网适时发布人才工作信息,启用“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统”,实现人才供求信息的动态把握和精准匹配。
四、用才“建三业”,铸就产业经济“弄潮儿”
围绕产、城、人有机互动融合,将人才工作融入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激励人才在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中建功立业。一是培育产业升级的“顶梁柱”。聚焦发展热区优化人口布局,紧贴产业转型引导人才流向,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完善产业链条、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产业支撑人才队伍。明确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经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后入户,真正变人口潜力为发展动力,变人口集聚效应为产业外溢效应,让“成都工匠”为“成都制造”输送动力。二是搭建校地融合的“连心桥”。支持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对在蓉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根据成都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设置的,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对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院校,以及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并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产生“1+1+1﹥3”的乘数效应,促进“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叠加释放。三是打造企业转型的“能动轴”。人才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元素,成都致力于为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在不断深化“成都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基础上,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直接采用“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给予扶持,让人才梦和企业家精神交相辉映。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7745户,同比增长41.26%,其中新增科技企业6003家;新增注册资本6136.38亿元,同比增长47.94%,“游戏英雄”“创新奇才”“电商达人”正成为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