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泛珠合作升级国家战略:对接港澳 统筹东中西联动发展

发稿时间:2016-03-16 00:00:00

    横跨内地九大省份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域合作模式获得国务院认可。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赋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五大战略定位,分别是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区域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

  这是自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得到国家层面的进一步布局。11000余字的《意见》中,国家对泛珠三角的布局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和对接“一带一路”等多个“政策包”,其中许多交通设施工程和产业园区是首次公布,可谓“含金量”十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又称“9+2”区域合作,2004年由广东省倡导发起,参与地区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历11年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

  《意见》指出,新形势下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有利于深化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对接港澳“升级版”

  对接港澳的重点区域,将从广东省扩及华南、中南、西南诸多省份。《意见》明确赋予“泛珠三角”新的战略定位: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区。

  《意见》要求,依托港澳两地国际竞争优势及内地九省区广阔腹地和丰富资源,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框架下,充分发挥内地九省区与港澳山水相连、经济联系密切以及“一国两制”的优势,深化各领域合作,拓展港澳发展新空间,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核心区”的定位意味着依托珠三角、对接港澳的“9+2”合作框架迎来新的升级。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关南表示,省级行政区层面推进10余年来,珠三角区域合作已有一定基础,“升格”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些年来,随着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一带一路”三方面的建设推进,企业的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国际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得内地九省区之间的区域壁垒进一步淡化。特别是随着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经济的融合发展,粤港澳一体化雏形已经显现,因而有条件将对接港澳的区域进一步扩展。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耀也表示,内地九省份共同对接港澳,有助于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向纵深延伸,实现西南、中南地区人力、土地、生态环境等资源禀赋优势和港澳、珠三角技术、市场优势的互补,实现东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由此开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统筹东中西打造经济带

  在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具体抓手方面,《意见》的思路是沿着物流大通道布局产业链,产业合作的形式既有传统的产业转移承接,也有高起点的先进产业落地。

  《意见》强调,促进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着力构建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发展带。与此同时,将加强产业协作,整合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培育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的先进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承接”。《意见》提出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对此,广东社科院宏观所副所长陈再齐认为,“9+2”框架的区域合作,一方面体现为落后产能的转移和承接,另一方面则是优质产业的分工。

  落后产能的转移和承接方面,具体表现为成本较高地区转移到成本较低地区的梯度转移。如近年来珠三角的产能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区,而随着物流大通道的完善,未来将有更多富余的产能转移到西南、中南地区,从而跨省域乃至面向全球的产业链布局。

  就优质产业的分工,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跨区域合作不一定就是偏远地区承接落后产能,也可以表现为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和合作。如围绕着贵阳-广州高铁的大数据产业布局,大数据产业的服务器、研发可以放在贵州,但珠三角尤其是广州、深圳拥有大数据应用的广阔市场。

  广东物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仁洪认为,沿物流通道布局产业链有望成为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式。依托正在建设的川贵广物流大通道,广东的电子制造业可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四川,面向当地的消费市场以节省成本。与此同时,贵州的企业可通过陆港联运的方式以珠海港作为出海口,在内地就可实现封装上船,转做出口贸易。

  “这有助内地九省区的一体化,而泛珠三角连成整体则能更好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仁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