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铜、延伸铜,不惟铜、超越铜”。安徽省铜陵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建市之初,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铜矿,主要从事采矿、粗铜生产等。如今,铜陵市通过推进产业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产品由中低端原材料向中高端终端产品转变,延伸铜产业链,努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2016年,铜陵电解铜产量129万多吨、铜材产量170多万吨,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铜陵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和水泥生产基地。
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有着一系列高新企业的支撑。记者在铜陵精达车间看到,肉眼几乎看不清的铜丝,正在进行涂漆工艺,每次涂漆厚度为3微米。这家公司原本是一个给家电企业配套的小车间,经过多年转型发展,成长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应用于军工、航天等高精尖领域。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既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也是现实问题的倒逼。在煤炭大省山西,由于煤价下行,一度出现“吨煤利润买不起一瓶矿泉水”“挖一吨煤亏十元”。转型之迫切,可想而知。
“煤炭现在离不了,明天靠不住。”五年前,山西长治县就意识到必须产业转型,摆脱煤炭依赖,确立“以地下促地上,以黑色促绿色”的转型战略,每上一个大的转型项目,政府就会提供10%的产业配套资金。经过艰难探索,长治县地面非煤企业总产值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由2011年的5.7%升至2016年的16.5%,新兴企业擎起了经济发展的大旗。
2012年以来,山西省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煤炭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下降到50%以下。
转型之路,势在必行,但是,如何确保转型期经济增长换挡不减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江西萍乡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没有等待国家救济和输血,没有在低层面上修修补补,而是棋先一着,立足实际,以超前眼光布局产业,成功实现了经济动能换挡不减速。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只有转型,企业才有活力,经济才会发展。
被称为“世界锑都”的湖南冷水江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改造升级,2016年荣获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优秀城市。2017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17.5亿元,财政总收入10.2亿元。2017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第三。
资源城市的转型,不仅是经济账,也是生态账、民生账。黄石持续推动发展思维从“唯矿恋矿”向“生态立市”转变。如今,漫步黄石街头,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宜人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戴了半世纪的“光灰城市”帽子被甩掉,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色,越发鲜明。
河南焦作为给大山“疗伤”,打响生态会战,413家非法采矿点、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被取缔。同时,大山“伤口”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公园取代,环城森林体系初见雏形。
如今的焦作市,黑色逐渐退去,绿色正在生长。按照规划,未来5年,焦作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城市绿地率在36.5%以上,到2020年把焦作打造成为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家园,成为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转型示范市。(记者:程士华、梁晓飞、赖星、黎昌政、李鹏、史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