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实践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个地方样板,从地方样本里面我们可以提炼一些内容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启发。
从淄博全面深化改革的地方样板来看,我觉得有不少亮点。
第一,淄博的改革实践打通了改革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地方改革与老百姓是密切关联的,改好了,觉得办事方便了,利益增加了,老百姓就会支持这个改革。从这一点来看,淄博改革开始设计的目标就是增加百姓的获得感。老百姓的获得感来自于生活变得更方便了,环境变得更好了,想干的事更容易了,管理更人性化了等等。有这些感受以后,老百姓就有了获得感,这样的改革老百姓就很支持。所以,推动改革首先是要获得老百姓的支持,站在基层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样的改革毫无疑问它是有生命力的。淄博的改革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我认为与它的接地气是分不开的。打通改革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这样改革就不会空转。
第二,淄博的改革实践形成了一个地方基层的推动机制。改革要有一个良好的推动机制,才能深入推动。淄博实践提供了一些启发: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推进改革,这样一种改革机制看得见摸得着,使改革更加协调,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各样的障碍,避免了走弯路。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条件。经济要有新动能,改革也要有新动能,除了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外,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怎样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推进改革的机制和方式,选择更有效率的、更顺畅的建立改革推进机制,这是淄博实践给我们的启发。站在全国来看,这方面毫无疑问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第三,淄博的改革实践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了。淄博的改革实践有很明确的问题导向。即,通过改革解决淄博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改革往前推进,这些问题就能一点一点的得到解决。从这点来看,问题导向的改革才有生命力。这个问题我后面还要讲到,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怎么样搞清楚本地的问题?把改革和当地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是最重要的。从地方的角度来看改革,怎么把改革和地方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至关重要。如果地方的改革方案只是从中央文件里抄来的,没有和地方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是停留在纸上的改革,而不是实践,这是要避免的。
第四,淄博的改革实践把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目标来推进的。淄博是通过改革来提升地方基层的治理能力,把改革作为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一种手段。地方治理能力增强了,各行各业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地方来讲,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很显然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怎么通过改革提升地方尤其基层的治理能力?我觉得这是在改革中需要去充分考虑的问题。
另外,从淄博改革这一实践来看,还有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今天是改革的时代,我们不断的在谈论改革,但为什么要改革?这个问题需要反复追问,尤其是在各个地方,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改革是有针对性和有目标性的,所以改革应当是两个导向的结合,即,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结合。只有问题导向的改革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改革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改出一个什么样的体制机制,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有可能就是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样的改革看似有效,但是没有方向感。长期以来改革的成本很高,甚至带来负作用,所以目标导向很重要。从全国来看,改革的目标是很清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句前面还有一句就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大方向。各个地方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改革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我想这个是在推进当前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改革具有不确定性。改革尽管有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这样的前提,但改革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线性前进的,有时候改革怎么往前走,甚至没有路,需要我们踩出一条路来,这其中有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在干扰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改革的思维应当复杂一点。这个复杂性思维实际上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要尽可能的去预见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这看起来互相矛盾,其实就是要随时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是说改革要有一个审慎原则,不要以为制定了改革方案,有了改革目标,把方案部署实施了,改革自然而然就实现了。所以改革一定要有复杂性思维,要有不确定性思维,要按照审慎原则去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三个问题是改革不是无痛的。如果把改革比作一台手术的话,我们做手术时是自然承受这些疼痛,还是准备一些止痛剂或者麻醉剂。如果做手术时只准备了刀子没有止痛剂或麻醉剂,刀子一动,老百姓可能就从手术台上大叫起来了。这个手术还能做吗?改革还能进行下去吗?肯定会半途而废,所以改革是有风险的。做手术时准备的止痛剂是什么?就是改革会触动各方利益。过去的改革大家的生活都有改善,都得到了利益,只不过是多与少的问题,这样的改革一般不会痛。现在的改革是利益结构的调整变化,有的人可能得益,有的人可能会受损,这样的改革就会产生痛感甚至剧痛。如果仅仅是改革而不考虑止痛剂的问题,那么这个改革是很难顺畅推进的。 我们以前说要花钱买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的补偿。在改革过程中对一些受损的人给一些利益补偿,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制机制,这种花钱买的机制就是改革的止痛剂。如果花了钱机制没有买来,就是说麻醉药打下去了但手术没有做成,那麻醉药不就是白打了吗?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可能有。所以花钱买机制要真正的把机制买来,使改革真正往前走了一步,这样的花钱买机制是值得的,否则这样花钱带来的是负作用。没有动手术无缘无故打一针麻醉剂干什么,反而让他麻痹了,反而出现其他负作用。改革也是如此。所以,改革触动各方利益的时候,要对利益得失做评估,即,利益相关方哪些人会受损,哪些人会受益。受损程度什么样?受益程度怎么样?必须要有一个事先的方案。改革花钱买机制也是这样的,不该补的补了,该补的反而没补,社会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在社会改革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改革是有痛感的,一般痛感可以忍受,产生剧痛的话要有补偿机制。怎么去补偿?怎么花钱买机制?这也是我们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的大问题。【整理《改革内参》记者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