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许耀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卓越成就

发稿时间:2017-09-18 14:29:0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许耀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开创了中国政治建设的新阶段和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其他领域建设一样,都是为了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发展,展现了辉煌的新面貌。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划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

  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要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避免滑向僵化保守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要求必须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中国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世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吸纳人类政治文明,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宪法规定的执政党,并在实际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和发挥出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表现。事实也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强保证。

  最后,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必须健全完善政治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有四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党的执政理念上赋予人民主体地位全新的涵义,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思想

  中国共产党执政,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报告庄严宣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这样的政治承诺,更加坚定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崇高信念。习近平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思想,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始终发挥创造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出了首创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思想,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持续发展的事业,人民不但是这项事业的创造主体,同样是这项事业的管理和发展主体。没有人民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思想,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治理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必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格局

  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改革的基础上,果断地发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号令,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诸多强力举措,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四年多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集中于:一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政之道,首推用人,要行之有效地选拔、培养和使用公务人员,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坚决纠正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唯年龄等取人偏向,坚决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倾向。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不准任人唯亲、搞亲亲疏疏,不准封官许愿、跑风漏气、收买人心,不准个人为干部提拔任用打招呼、递条子。杜绝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的恶劣现象,建设一支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二是进行决策体制改革。在现实政治生活实践中,一些“一把手”及领导者拍板定案,几乎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决策模式。有的地方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唯上论”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围绕上级领导批示开展决策。现在必须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定了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还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的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进行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方面,实际上使各级一把手以及主要干部成了“特殊人物”,处于“虚监”、“失监”的状态。改革传统政治体制中权力制约监督的缺陷,就要形成严密的权力制约监督体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进行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缺乏基层民主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社会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建立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健全民主治理制度,实行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方法,对干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企业职代会、城镇社区自治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都要在社会民主政治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为治国理政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政治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成功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在,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要回答“治理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治理”的重大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这里所强调的党的领导、国家制度、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就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并要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治国理政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明确突出国家主导的治理,这和西方国家一般只提治理,甚至在治理中还要排斥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大相径庭。在实现有效治理方面,中国当前必须强调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向来不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主体之一的中国各级政府,必须负起重大责任和作用。中国各级政府必须在国家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即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龙头牵引作用,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有效的政府治理”。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只有坚持了党的领导和以政府治理为主导,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坚持国家制度建设,推进各项公共事务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并达到法治、德治、共治、自治的协同治理。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