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脱贫路上的“穷”“变”“盼”

发稿时间:2017-09-08 15:19:44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深入剖析思考近四年来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村民百姓有什么新的期待,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穷”:基础薄弱、生活贫困

  在实施精准扶贫之前,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施脆弱。十八洞村位于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中段,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加上道路投入较少,致使村民出行极为困难。自来水、通信、住房、牲畜饲养等方面的条件也比较落后。全村几乎没有一家农户安装互联网设备,房屋破旧,卫生状况堪忧。二是收入微薄。在实施精准扶贫以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极低,居民生活艰难。三是教育落后。精准扶贫前,十八洞村的教育条件非常落后,村里没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学校,全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由此也造成大部分村民存在“靠天吃饭”的观念,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惯性生活,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等、靠、要倾向比较严重。四是保障缺位。过去的十八洞村,没有完善的扶贫保障体系,村民基本靠“自给自足”“自力更生”来维持生活,因教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变”: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近四年来,全村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作为脱贫致富的有力指导,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脱贫致富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具体体现如下:

  基础设施之变:初步实现了由破旧落后到基本完善的大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一大亮点。近四年来,十八洞村将修路、拓路作为重要任务,自来水、网络等基础设施也极大完善,基本实现了户户喝上自来水、家家能连互联网的目标,部分贫困户还实现了厨房改造等,其他修葺完善工作也正在积极准备。

  农民收入之变:初步实现了由整体贫困到全部脱贫的大转变。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十八洞村坚持“五条腿走路”,既有猕猴桃为主的种植,也有黄牛为主的养殖,加上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至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8313元,贫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7798元,比四年前增加了4倍多,136户贫困家庭全部脱贫。

  思想观念之变:初步实现了由保守僵化向明智开化的大转变。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十八洞村通过探索创立“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村民的精气神,有的村民以前留在深山守贫穷,现在转向走出深山寻富路;有的村民以前消极、等待、抱怨,现在变为积极、主动、努力,有的村民以前是“要我干”,现在变为“我要干”,良好的村风、民风正在形成。

  保障体系之变:初步实现了由自力更生到政府兜底的大转变。近四年来,十八洞村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防止农户因教、因病致贫返贫,积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初步探索形成了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生态补偿、社保兜底多措并举的扶贫保障体系。

  “盼”:再上层楼、力拔穷根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站在脱贫致富的新起点上,如何让十八洞村借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春风,从脱贫走向富裕、从基本保障到高水平小康,成为十八洞村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望。

  期盼之一:脱贫评价机制更“准”。十八洞村已初步建立了脱贫考核评价机制,得到广大村民认同。但也有些群众认为目前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脱贫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能够更加符合扶贫工作的客观规律,评价结果能够真正体现贫困农民的实际状况,评价数据能够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考验,扶贫成效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避免以“数字脱贫”代替实际脱贫。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监督职能,加大检查力度,严查数据造假、形式扶贫、形式脱贫等问题。

  期盼之二:脱贫致富之路更“宽”。十八洞村实施精准扶贫近四年来,积极探索脱贫致富之道,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村民们也发自内心地感激脱贫致富带来的红利。同时,他们也期盼能够更加合理地推进扶贫项目开发,更加注重项目现实效益,期盼能够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因此,下一步的工作,要不断优化项目结构,使短期、中期、长期扶贫项目的比例不断合理化,并将资金、精力更多地集中到能够为百姓带来切实利益的项目上。同时,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使扶贫项目的开发选择、实施落实都能凝结群众智慧、体现群众声音。增收渠道方面,要注重为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探索因户、因人而异的多样性增收模式,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期盼之三:脱贫工作作风更“硬”,包括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信息公开等。

  (执笔:刘晓玲 刘晓川)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