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下功夫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稿时间:2017-09-01 10:44: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付炜炜

  做好文化传承,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更要把文化传承摆在重要位置,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而深厚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宏富。传承中华文化,首先要区分精华和糟粕,否则文化传承就会迷失方向。区分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标尺,在反复权衡中练就火眼金睛,选择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但毋庸讳言,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局限,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进行正确取舍,取舍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我们就有了一双区分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慧眼。

  在区分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时代的土壤、融入人们的生活呢?这是文化传承中尤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具体而言,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公众视野的频次。今天,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和人们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屏障,许多人对于文化经典所知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的内心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品读经典。另一方面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频次太低。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众多关注。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有这么令人骄傲的古诗词文化,那些诗词或婉约、或豪迈,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热情,而是缺少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当前,我们应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平台,经常性地把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公众视野。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公众互动。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灵气和力量的,而传递灵气和力量的方式就是让公众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心灵上的互动。在双向互动中,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接收到有效反馈,更加明确公众的需求,从而将更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互动,人们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不断调整自己,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契合公众的需求。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公众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只是被束之高阁,或者只是学者书斋中的学问,那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文化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内容、道德理念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的重要方法,不仅应该融入公众生活,而且一定能够融入公众生活。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传承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在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美的花朵。■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