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江西弋阳实践

发稿时间:2017-08-31 16:10:52
来源:贵阳改革微信公众号作者:程杨松 谢良福 毛睿卿

  近年来,弋阳县牢牢树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在宏观布局上通过战略取向下沉改变资源配置方法,通过政策取向下移改变生源分流办法;在微观操作上通过创新学校评价模式提升导向激励效力,通过创新社会协同机制提升开放办学水平,“两下两升”“两改两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乡村孩子就近就学、优质就学、安心就学,有效化解了基础教育城“挤”乡“空”困境,使基础教育成为地方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力。最近三年,该县乡村中小学新增学生5009人、教师615人,其中从县城和外地累计回流生源2790人。2016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两百一零”目标,即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辍学率0。

  一、战略取向下沉,改变资源配置方法。重点是通过战略取向下沉、要素资源下配、师资力量下派,进而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布局一体规划、要素一体配备、师资一体平衡。

  一是布局一体规划。教育怎么干?规划说了算。该县坚持服务民生、服务基层理念,根据全县学生数量增长情况和入学路程等指标科学布点,编制了《2010—2020年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通过规划引领,重点优化布局乡村教育网点,既适当保留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又加快推进乡村中小学校舍等教学功能主体建设,使之相提并重、相得益彰。近三年来,该县累计新增乡村中小学校用地492.21亩,新改建乡村校舍面积25.3万平米,恢复乡村教学点5个,极大方便了乡村孩子就近就学。

  二是要素一体配备。要素配备“城多乡少”,是城乡义务教育两级分化的重要原因。为此,该县在教育要素供给上切实做到“补乡下短板”、“促城乡平衡”。硬件投入方面,将80%的新增财力投放乡村学校,按照“校园规划科学化、校园建设标准化、校园文化品味化、校园生活家庭化”建设要求,该县2014-2017年累计整合资金5.15亿元,重点用于乡村学校改造升级和标准化建设。当前,全县所有乡村教学点和完小均已实现标准化建设。软件改善方面,该县仅2017年就通过教育网络扶贫贷款筹集6000万元,持续用于未完成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育装备购买,有效解决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装备设施不齐、老化、落后等问题,实现了全县学校省定教育装备达标全覆盖,真正让乡村孩子在乡村学校优质就学。

  三是师资一体平衡。教学行不行,师资是关键。为了让乡下学校留住好师资,该县坚持政策倾向、待遇倾斜、事业帮扶“两倾一帮”并重。在政策倾向上,新招录教师一律分配到乡下中小学校任教,仅2014-2017年就有615名新教师分至乡村缺编学校任教,有效弥补了乡村师资的历史性“欠账”;新入职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满五年方可参加县城学校的教师招聘和考录,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待遇倾斜上,对乡村教师不仅予以公租房和就餐等便利,足额发放偏远津贴,而且在评先评优、评定职称等方面予以侧重考虑。在事业帮扶上,除了推行双向选聘(教育部门组织招考正向选聘教师,教师听校长竞争演讲反向选择学校)外,在培训、竞赛等方面也“城乡并重”甚至是“重乡轻城”,让乡下教师拥有更多事业出彩的机会。以培训为例,2014-2016年,全县教师培训投入977万元,培训16640人次,其中乡下师资的比重超过80%。稳定的教育环境、优质的师资队伍保障了乡村孩子安心就学。

  二、政策取向下移,改变生源分流办法。重点通过“四促”并举(以制度促规范、以宣传促引导、以质量促回流、以增量促保障),规范生源分流办法,有效解决城乡学生无序流动、城区学校大班额难以化解等问题。

  一是以制度促规范。为了从制度层面规范生源分流工作,该县专门制定《学校招生工作方案》,统一明确了学区划分、新生招收、城区学校插班生招收、新生建籍、招生工作流程及要求等事项,并一体施行城区学校新生入学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申请制度,以及中小学生入学诚信承诺、学校招生工作承诺、出具证明单位承诺制度,通过“一盘规划控全局、一个政策管全县、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视同仁讲公平”,杜绝随意操作、人情操作、暗箱操作,进而从根源上遏制住城区学生非正常跨学区择校、乡村学生无序涌入城区学校等乱象。

  二是以宣传促引导。为了让出台的旨在规范生源分流的“一方案、两申请、三承诺”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该县通过网络媒体、学校主体和社会途径,重点向学校、学生、家长及所在单位宣传规范生源分流的目的、政策、要求及意义,并广泛宣传涌现出的正反面典型,进而在全县营造起规范生源分流“学校牵头、家长支持、学生配合、社会协同”的浓郁氛围,引导城乡学生按照政策规定和学区划分遵规就学、就近入学,推动了城乡学生的有序分流和均衡布局。

  三是以质量促分流。生源均衡的前提和保证是质量均等。为此,该县在政策取向上,“县城乡村并重、硬件软件并抓、数量质量并举”,确保城乡基础教育同步发展、稳步齐升。三年来,全县不仅通过“一方案、两申请、三承诺”特色做法有效疏导非正常跨学区择校学生2000余人,使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突出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而且全县参加中考人数增加635人,平均分全市排名前进两位,合格率全市排名前进一位,实现了学生数量、教育质量“双提升”。

  三、创新学校评价模式,提升导向激励效力。重点是阳光评价校长,选好“火车头”,变政府管理为家校社协同管理;绿色评估学生,用好“指挥棒”,变先进考评为后进考核;健康评估教学,点燃“推动器”,变“要我评估”为“我要评估”,通过提升导向激励效力,充分激发城乡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

  一是阳光评价校长,选好“火车头”。在全省率先构建中小学校长“4+4+3”评价体系(即从集中考核、教学质量、日常评价、民主评议四大模块着手,从评价价值、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切入,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平行三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赋予校长充分的主动权和裁量权,激活校长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各位校长因地制宜办学校、因校制宜抓特色、因人而异创品牌,推动基础教育由政府包办、部门管理向校长引领、家校社协同管理转变。与此同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对评价结果优异的校长统筹予以提拔重用,在推动校长安心扎根、用心工作的同时,通过评价导向激励,带动全县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是绿色评估学生,用好“指挥棒”。导入教改理念,创设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监测,实现评价方式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绝对值评价向相对值评价、综合评价向分类评价的重要转变。在全市率先启用后20%学生关爱评价办法,变过去重优秀率评价为现在的后20%学生关爱率评价,重点以适龄儿童后20%的综合表现评价教学水平,变鼓励少数先进群体为激励部分后进群体,进而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目标,在全面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乡村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

  三是健康评估教学,点燃“推动器”。在全市率先改革教学常规评价模式,创新采用申请式、展示式、突击式等服务型督查,变“要我评估”为“我要评估”,变“考评奖惩”为“查漏补缺”,变“应付过关”为“全面展示”,变“硬性考核”为“柔性服务”,充分发挥评估“靶向治疗”作用,帮助被评估学校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自主性谋划长远发展、创新性打造特色品牌,进而稳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四、创新社会协同机制,提升开放办学水平。重点是通过家校合作互动、校企合作互补、校社合作互通,提升开放办学水平,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持续发展。

  一是家校合作互动。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家校合作试点县之一,该县学校通过构建“家校合作协会——家校合作学校联合体——学校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五级网络全覆盖,引导并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建设、管理、教学、监督等常规工作,整合家校资源力量,促进家校合作互动,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朱坑镇荷塘小学是个只有66名学生的教学点,可该校家长不仅“参加看戏”,投入义务安全巡查、义务卫生监督等工作;而且“参与出力”,仅2016年就捐资助学6.17万元,家校互动传为全县佳话。

  二是校企合作互补。该县在发展基础教育进程中,通过“政府搭台、典型示范、学校唱戏”,鼓励学校和企业优势对接、合作互补。以该县701学校为例,该校与鸥迪铜业公司深度“联姻”以来,企业不仅每年为学校出资数十万元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优秀教师基金,完善了操场、图书室等配套建设,还出资聘请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教师,派遣公司信息技术骨干进校辅导,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而学校则为企业职工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并为职工子女放学后提供托管服务,妥善解决了该厂职工子女的“三点半难题”,进而实现了校企合作、互补共赢。

  三是校社合作互通。该县切实树立“社会教育、社会共襄”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角度、多层次、大体量等特点,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推动基础教育长足发展。建立社会巡查机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家长代表、退休教师代表、高知联代表及其他行业代表定期参与教育巡查,让社会全面掌握、公正评价教育效果;打造社会融入平台,成立各类民间教育促进会和教育奖励机构32个,累计捐资助学110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教育投入不足问题;谋求社会组织合作,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充分争取社会资源投入基础教育事业,为全县基础教育长足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