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

发稿时间:2017-08-15 14:11:03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周小亮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十三五期间,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我们要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承诺,就必须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探索方向定位合理并具有重大牵动性和外溢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性改革,通过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性选择。为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结合,研究如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突破,进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性突破,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首先,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其基础在于深化公有制实现方式改革,促使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更好地融为一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优势。既要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有机融合,最大地发挥“合力”;又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强劲的势头。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依据共同富裕发展规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在于完善要素市场制度结构,健全要素定价机制,促进经济结构有效调整。为此,首先要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努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消除要素市场当中扭曲市场定价的行为。其次,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要素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要素主体的权益。再次,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结构,健全要素定价机制,构建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促进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最后,加快完善土地和资本市场。从土地市场来看,重点在于一方面要在坚持农用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运用股份农庄、公司+农户、代耕代营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从资本市场来看,目前改革的核心在于要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场外市场间的比例和结构关系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心突破在于有效配置并激励创新型要素。为此,必须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首先,各级政府和人才使用单位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其次,探索以优化科技资源控制权公平配置为主线,以有效配置与激励技术、人力资本、创新产品和创新业态等创新型要素为基本原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与实践路径。最后,要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性突破在于塑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释放并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更加关注公平竞争和提高劳动者收入角度,探索促进经济发展公平新动力的包容性制度基础与激励相容机制,并着力研究优化政府民生为主体的公共制度供给结构,创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改善居民的分配与需求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促使经济发展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将如下内容作为突破方向。一是重视市场,要简政放权,激活市场;二是依据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运行的特征及规律要求,依法有序而又科学合理地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三是鼓励创新,要鼓励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并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优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四是促进就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五是去杠杆,要遏制、降低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过度使用金融杠杆进行负债投资,阻止以博取资产价差为目标的高杠杆化投机行为,严防金融系统性风险;六是巩固实体经济;七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生态环境制度建设。

  (作者:周小亮,单位:福州大学民建经济研究院)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