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戳穿“唱衰”谎言
“再一次,中国经济有力驳斥了喋喋不休的否定主义者的悲观论调。”在《中国经济为什么韧性十足》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高度赞赏中国经济的韧性。他说,悲观主义者总是用看待本国经济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经济,过去和现在,这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几个月前,有预测称今年中国GDP增速低于6.5%,并将在明年下跌至6%。而中国经济上半年6.9%的增速,延续了去年末的向好态势,并打破对中国经济脆弱性的认知。
德国《世界报》报道称,中国经济火车头正在开足马力向前进,并以此戳穿了多年来唱衰中国经济的全部谎言。《欧洲新闻》网站则特别指出,超预期的经济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韧性。
实际上,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韧性早有体现。1998年至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GDP增速暂时放缓至7.7%,但在接下来的10年里重新加速至10%以上。2008年至2009年,全球深陷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依旧保持了9.4%的年度增长。
“当亚洲金融危机这场泛地区恶性传染病过去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经济仅受到了轻微的影响。”“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里展现出的韧性同样令人信服。”罗奇这样评价道。
改革集聚转型动力
“一个有韧性的经济,就是政策和体制总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去激励一轮一轮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在价值上冲销上一轮增长扩张可能留下的代价。”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曾这样论述中国经济的“韧性”概念。
在许多外媒评价中,“改革”也正好成为观察经济发展动因的关键词。法国《回声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有力格局,得力于改革释放红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为经济新动能的培育与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出以及消费市场发展均超出预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日前表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终端需求初步企稳、生产性投资回升、存货回落的再平衡过程。未来要做好加法,即老经济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这正是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经济体中,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很足。从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比重日益提高,巨大的内需创造了稳定的市场。加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的动力正在集聚,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将为经济韧性提供更大的支撑条件。
稳中有进步伐坚定
虽看好居多,但最近仍有悲观论调聚焦在去杠杆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收紧两个因素上,认为中国会出现经济停滞。对此,罗奇批驳“西方的判断再次失准”。他说,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经济体,而且拥有更多缓冲资源来避免不可持续性问题。
从长期来看,多位专家表示,中国经济未来不仅没有大幅减速的危险,更有广阔的潜力空间可开拓。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闫衍日前撰文指出,由于支撑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依然存在,中国并不会出现经济大幅减速的风险。这些积极因素包括城镇化的推进、未来房地产投资的适度增速、制造业投资改善以及消费支撑等。
张德勇则认为,上半年漂亮的经济数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不断显现,加上中国的许多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经济等步入世界前列,这些为当前中国经济赢得好评。而长期来看,创新驱动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也认为,市场作用、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
罗奇说,1998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用一艘中国帆船陷入强劲漩涡的画面来预示当时中国经济的遭遇。而今天,他们关注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如何匹敌甚至超越美国。
原标题:中国经济韧性更足(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