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探索脱贫攻坚新举措

发稿时间:2017-07-25 14:18:24
来源:保定市委改革办作者:肖文革 王豪 刘力鹏 刘常亮

  2013年以来,阜平县围绕“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用改革的思维、开放的理念、创新的精神,着力破解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资源要素瓶颈。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全县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稳步增强。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9亿元,比2012年增加8.89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62亿元,比2012年增加1.6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建档立卡的10.81万人减少到2.8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8%下降到14.79%。

  发展篇: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阜平县坚持向改革要思路,以创新趟出路,宜产则产、宜迁则迁,大力构建集群式扶贫产业体系,让群众更多地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多层次产业布局,构建复合发展模式,解决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窄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就大,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路子就少。阜平县在扶贫产业布局上,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施“长打算、短安排”产业错位发展,构建了多点支撑、多元拉动、全域发展的扶贫产业格局。一是发展手工业。阜平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借助雄安新区产业调整外迁之势,大力引进白沟等地的手工业,实施“政府支持、企业运营、农民参与”模式,出台设备补贴、厂房补贴、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启动建设集辅料供应、仓储物流一体化的产业核心园区,全力打造阜平“小白沟”。目前,阜平手工业从无到有,已经发展到312家,涉及服装、玩具、箱包、景泰蓝等20个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8万余人,人均收入近2万元。二是发展农副产业。阜平县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土地达89%以上,是打造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最大优势。目前,全县规划发展食用菌3.2万亩,年栽培5亿棒,年产鲜菇45万吨,产值达到30亿元;规划发展大枣、核桃、晚熟桃、葡萄等林果产业57万亩,年产果品13万吨,产值达到4亿元;规划发展中药材、蔬菜、马铃薯等10万亩,产值达到3亿元;规划发展肉牛、肉羊、肉鸡等养殖业,推动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发展旅游业。着眼于京津冀都市圈中的生态功能定位,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中国北方知名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了天生桥、城南庄、古北岳三大旅游片区,实施了总投资4.7亿元的云花溪谷旅游开发、总投资8000万元的天生桥5A级景区创建等旅游项目。2016年接待游客48万人次,综合收入2.88亿元。今年刚入夏,骆驼湾村十家示范农家乐之一的“清泉农家院”接待了第一批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农家乐、山村游”又为农民增添了一条致富路。四是发展劳务输出、电子商务等产业。建成华北首家县级电子商务体验馆,被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电商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园区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稳定脱贫和产业升级一举两得。注重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种植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在政策扶持上,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跟进,棚室建设、冷库建设、菌棒生产等给予优惠补贴,鼓励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在技术支撑上,成立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聘请常驻专家,对菇农进行“保姆式”指导。在质量标准体系上,借鉴绿色、有机、GAP认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食用菌质量标准技术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全力创优品牌。二是建立现代产业经营模式。引进10家龙头企业,实施“六位一体”(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形成一个产业整体)和“六统一分”(企业负责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六统一,农户分户栽培管理)管理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三是构建六次产业发展体系。着眼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立了老香菇股份有限公司,培育“老香菇”品牌,形成了从种植销售、精深加工,到物流运输、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的产业链条。以鲜菇加工为例,目前已开发出超微粉碎、多糖提取等30余款产品,鲜菇加工率40%以上。四是建立带动农户脱贫机制。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农户可以贷款购棚、租棚当老板,可以与企业共同出资合作既挣工资又分红,可以用土地或贷款入股分红,也可以到园区企业打工,最大限度地让贫困户在食用菌产业中受益。位于天生桥镇栗园铺村的食用菌园区,是全县“一核四带,百园覆盖”食用菌产业总体规划的核心园区,涵盖龙泉关镇骆驼湾、顾家台园区,占地1500亩,已完成投资1.8亿元,日产香菇菌棒12万棒,参与包棚菇农达到395户,在基地及各园区务工农户达5000余户,使农民真正融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中。2016年,该园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创建绿色食品原料(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建设中的环南山农业产业园,面积约4.9万亩,覆盖5个行政村,中国农科院多个科研项目将落户于此。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建立“政银企(户)保”机制,打破农户和金融之间的“坚冰”。金融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阜平县针对金融进农村风险大、成本高和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等情况,创造性地建立了“政府+保险+银行+企业(农户)”金融扶贫机制,引金融之水流到户里、洇到地里。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组建县金融服务中心、乡金融工作部、村金融工作室,建立“村推荐、乡初审、县惠农公司和银行联合审查”的贷款审批流程,形成了贯通上下的三级服务机制。二是建立扶贫贷款“风险共担”机制。成立惠农担保公司,与银行机构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扶贫信贷机制,引导合作银行按1:5比例投放惠农担保贷款。县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贴息,提高贷款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已担保扶贫贷款9.57亿元,涉及农户7127户、企业88家,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农业保险“联办共保”机制。与保险公司合作,实施农民种养产品投保机制。目前已开发了食用菌、果品、皮毛动物等17个保险品种,实现了对主要种养产品保险全覆盖。为降低农户保费成本,提高参保积极性,县财政补贴保费60%。政策实施后,王快村贫困户张晓明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人,他给几百只羊入了成本价格损失险。当年,羊肉价格持续下跌,又连遭疫情,保险公司当即赔付5万多元的成本损失。2016年全县共办理农业保险1039单,涉及5.48万农户、保险金额13.7亿。四是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边采集、边办理”的方式收集农户信息,逐步建立农户电子信用信息档案,并通过云平台实现各金融机构信息共享,目前已建档8000余户。政银企(户)保”机制的建立,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让广大农民“创业有了贷款、经营有了保险、服务有了网络、信用成为财产”。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创新搬迁与富民融合机制,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阜平是一个全山区县,大部分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因此,把易地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之举。全县易地搬迁共涉及182个行政村、1092个自然村、4.7万户、14.4万人。一是创新融资渠道。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平台,把“增减挂钩”政策作为筹资的主要渠道,全县农村共有建设用地6.3万亩,村庄迁并整合后可节余建设用地2.83万亩,复垦后按70%出地率计算,可流转土地指标1.95万亩,流转收益按每亩60万元计算,总收益约117亿元,户均24.89万元。二是建立群众利益保障机制。不搞行政命令,不搞强制搬迁,搬迁整合方案经85%以上的农户同意后才能实施。搬迁过程中,尊重群众意愿,可选择住房安置,可选择货币安置,也可选择集中养老安置。搬迁新区后,为60周岁以上搬迁对象,按每人4万元的标准一次性趸缴养老保险,使每人每月养老金额达到300元,同时为搬迁户每人发放0.8万元安家补贴及十年取暖和物业全额补贴。三是建立安置区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两个同步”,即群众安置区与产业发展区同步建设、群众易地搬迁与脱贫致富同步推进,全县26个集中安置小区均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把产业发展建在了群众家门口。楼房村原有自然村9个,搬迁整合后,8个自然村腾出土地109亩,用于发展苹果、农家乐、养牛、养蜂等产业,农民不仅可以到产业基地挣工资,还可以拿到土地流转的租金、股金。

  保障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推什么。阜平坚持改革为民惠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短板,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回应“百姓小康之盼”,推进山区土地综合开发。阜平有256万亩未利用地,其中25°以下未利用地52万亩,但成方连片土地较少,难以开展规模化生产。对此,阜平县利用占补平衡政策,积极推进山区土地综合开发,形成了“政府统筹主导+村级组织推动+农户入股参与+企业开发经营”四位一体的山区综合开发模式。一是依法流转土地。引导村民将荒山土地经营权按面积折合成股份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代表农户)以土地资源入股,与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开发经营。二是高标准整治建设。对流转的荒山土地由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农业开发公司运用现代工程技术,采取机械化作业的方式进行高标准整治。三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对整治出的土地,由农业开发公司按照全县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主要栽植高效林果,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四是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村委会代表农户以土地资源入股,农业开发公司除支付土地底金外,经营效益与农民按5:5比例分红,农户的“底金、股金、薪金”和企业生产效益挂钩,实现了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宋家沟村民张耕田原有枣地、旱地、荒山地共32亩,一年收入最多四五千元,荒山整治后,将土地流转并入股给阜平同盛公司,一年租金4600多元,打工一天100多元,每年总收入达3万多元。目前全县已完成验收7261亩,计划再用3年时间将全县荒山整治完毕,预计新增耕地20万亩,项目区人均新增耕地3亩左右,在耕地面积上相当于“再造一个阜平”,届时农民人均可增收2万元左右,彻底解决中东部8个乡镇7万人的脱贫问题。

  ——根治“基础设施之弱”,适度超前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高起点谋划布局。在交通方面,规划了一心(县城路网)、两环(县城绕城环线和县域旅游环线)、七射(以县城为中心的七条放射状公路)、八联(县域内八条节点联接公路)的路网格局。目前,已高标准建设15条671.5公里公路。交通不便即将成为历史。在水利方面,规划了全县域河流水系整治、石槽沟水库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成立县级国有全资投融资平台,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实施主体,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同时县财政将“占补平衡”土地流转指标收益优先用于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工程管理模式。探索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项目代建制和工程款支付“4:3:3”模式,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又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已完成投资24.33亿元,大手笔的投入保证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率、高标准推进。如阜东产业园原为沉寂在沟沟壑壑中的小山村,如今蝶变为以科技、绿色、休闲等主导产业的5.1平方公里省级精品园区,吸引清华大学的关注,拟将设立清华启迪科技园分园。

  ——破除“孩子上学之困”,建立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为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阜平县制定出台了《贫困学生救助试行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1300万元,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失学、辍学的贫困学生全部纳入救助范围,构建起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贫困学生全覆盖的救助体系。幼儿贫困生免除保教费,小学及特教贫困生每生每年救助1500元,初中、高中、职中、大学贫困生每生每年分别为2000元、6000元、5500元和12000元。2015年以来,已累计救助贫困学生6186人次,救助金额1857.67万元,有效解决了“因贫失学、因学致贫”问题,全县高中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82.1%提高到2016年的90.6%。

  ——化解“病人看病之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看病难看病贵是压在贫困群众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现行医保制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对此,阜平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大病特殊慢性病再次报免补偿机制。县政府设立1800万元的补偿基金,对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在新农合基本报免和大病保险补偿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报销。大病再补偿起付线为1万元,1万元以上部分按80%补偿,20万元封顶;特殊慢性病补偿起付线为2000元,2000元以上部分按80%补偿,2万元封顶。目前已累计报销补偿2400人次2024万元。二是建立农村60岁以上老人县内住院100%报销机制。县政府每年拿出1200万元,对农村60周岁以上居民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市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再给予100%报销。目前已累计为5889人次补偿891.8万元。三是建立农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建立1000万元的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对患重特大疾病而又无力支付住院押金的农村贫困人群进行专项救助。照旺台村的周保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患病转诊外地治疗总费用为22.6万多元,这对于周保更来说无异于是个“天文数字”,但按照阜平现行医保政策,共报销近21万元,报销比例高达92.88%,有效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满足“老人养老之需”,建立三级养老服务体系。针对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建立了三级扶贫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在县级中心城区,依托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立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养老康健中心,为县城及周边乡镇特困老人及社会其他自愿入住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二是在各乡镇建设搬迁式养老服务中心,对村民年龄偏大,平时无子女照顾,缺乏生产能力,紧急情况无法处理的空巢村进行集中搬迁。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每村建成一所可容纳5人—50人的互助幸福院,集中供养留守、空巢、独居老人。目前,总建筑面积2.77万平米的县民政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2.47万平米的龙泉关养老服务中心已完工,顾家台、骆驼湾等140个村的幸福院已建成,农村老人养老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

  ——救助“特困群体之难”,兜住农村低保人群。按照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的思路,持续加大本级财政对低保的投入力度,在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将全县农村低保对象分成三个类别进行补差。其中,一类低保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每月补差340元;二类低保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000-2000元,不含1000元和2000元,每月补差260元;三类低保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每月补差175元。经过分类补差,使全县所有低保对象2017年收入全部达到4000元以上。同时,对低保对象实施动态化管理,通过帮扶自主脱贫的低保对象待其收入稳定后取消其低保资格,对丧失劳动能力失去收入来源的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对低保补差标准根据贫困线调整情况每年进行一次调整,确保低保标准不低于贫困线。

  启示篇:阜平县用四年多的实干苦干,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锻炼了党员干部,保住了绿水青山,再造了金山银山,也为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效益。思路一变天地宽。只有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不断打破思想束缚,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阜平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各项工作,在改革创新中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找到更多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赢得了发展先机。

  ——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自身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精准施策,规范管理,才能取得预期成效。阜平县依托劳动力优势发展家庭手工业,依托山地优势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依托景区优势发展全域旅游,依托生态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传统优势发展林果产业,推动了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群众的增收步伐。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好“两只手”的协调作用,相向用心用力。只有找准国家政策与本地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充分释放政策的“含金量”,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崛起。阜平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策、金融、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淘汰落后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有力推动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

  ——坚持民心所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阜平县在帮扶体制上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细管理,在易地搬迁上努力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上着力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方面的政策短板,构建了全方位的精准扶贫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兜底保障网络,从源头和根本上缓解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

  ——坚持凝聚合力,既要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带动作用,也要广泛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干部是政策的执行者,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干部的引领、服务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阜平县县委、县政府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对党用心、对群众用心、对事业用心,坚持在精心、精细、精致、极致上用力。四年多来,各级干部牢记脱贫重任,“白加黑、五加二”已成常态,一大批干部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广大群众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越来越活,能力越来越强,为早日实现小康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