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一般教育资源过剩,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一段时间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充,原来较好的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原来基础较差的大学合并扩容后,质量和水平就更差了。
二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较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要求。一方面,一部分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又供不应求。
三是高校专业结构性问题突出,缺乏调整优化的机制安排。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都处于国民教育的总成环节,离进入社会、实现就业距离最近。前几年扩招,因为教育成本低,学校增加文科招生规模的积极性最高,而就业难也主要反映为文科生。这样的扩招一定程度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上大学”需求,但难以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学校往往强调有接收单位证明才为学生办理毕业手续,部分无法就业的学生只好作假,这样,在造成就业率水分的同时也掩盖了专业结构的不合理。
四是知识结构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教育曾一度定位为产业,但又没有真正按照社会需求来调整知识结构。有的简单照搬西方的学科体系,不讲国情、不联系中国的实际;有的只重视书本和概念灌输,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训练。
五是评价标准不科学。这几年不少机构在进行大学的评估与排名,但通常是用师资、学科地位、著作论文等供给要素存量来评价,而不是从适应需求的人才产出水平出发进行评价。
高等教育确实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教育供给要坚持育人为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通过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来体现;建设高水平大学,要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来体现。
二是对人才需求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不能依赖学生开就业证明来反映就业需求,要通过社会调查,真实了解人才需求总量、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下决心对人才供给结构进行调整。
三是坚决将过剩专业调减下来。有的专业毕业生长期无法就业,学非所用,要按照工业去产能的办法,尽快终止招生。
四是鼓励普通高校办高职专业或整体转为高职院校。从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更多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
五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现在,我们具有足够的自信,能够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材系列。
六是建立以培养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为导向的高校评价标准。要切实改变用外国标准评价中国教育的局面,要切实改变就供给评价供给、就存量评价存量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