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供给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创新动力不足。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理应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并发挥核心作用,但创新成果尤其是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产品属性,使得企业创新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企业创新投入低于社会最优值,这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政策支持创新和为创新塑造良好的环境。虽然政府出台了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支持创新,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支持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创新收益和风险不对应,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还存在司法执行力度和行政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减弱了创新的动力;创新成果的无形资产特性使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难于成为抵押物,创新资金引进过程中还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反过来影响了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此外,整个社会在创新方面还相对保守,鼓励尝试和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与社会心理氛围还没真正形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新的活力。
创新组织形式单一。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创新通常存在自上而下式创新、自下而上式创新和交互式创新三种组织形式。实践表明:不同的创新组织形式与具体的创新内容紧密相关,同时,不同的创新形式下企业在处理市场需求时的表现截然不同。我国较大程度上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形式,政府替代市场成为创新方向的引导者,此时,创新是外生的,是政府要求其创新,因此创新主体只有引进和模仿技术的积极性,没有内在动力去进行实质性创新,甚至为了获得政府政策资助而追求数量上、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创新成果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匹配,致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这不利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等创新主体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创新活动所蕴含风险的分散。
创新投入的结构不合理。研发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之间维持合理的比例结构对技术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发展有较好促进作用。从我国创新投入现状来看,研发投入结构明显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低、试验发展比重高的特点,如2015年我国三大研发活动的比重分别为5.1%、10.8%、84.1%,同期美国的比重约为17.4%、19.3%、63.3%。对比可知,我国创新投入更为重视试验发展等创新链的后端环节,而对更能体现出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等前端环节投入明显不足。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创新过程中过于看重渐近式创新等难度小、见效快的创新,对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带来的突破性创新重视不够。这种创新投入结构在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早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后发国家赶超过程中对技术前沿的逼近,只有通过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才能达到前沿并实现赶超,而这显然需要基础研究等创新链前端环节投入的大幅增加。
创新人才缺乏。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企业,根本在人才。当前科技队伍规模虽然较大,但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不对称,尤其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激励科研人员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中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体制机制不到位,基础支撑条件不够,导致创新型人才不愿从事科研工作或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供给被应试教育化和行政化等各种违反人才培养规律的机制所扼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极其缺乏;此外,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明显缺乏,不能以企业内部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推进创新“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健全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提升创新的供给质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调整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创新的组织形式,强化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导向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市场、企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文化;提高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市场建设,改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模式,提高成果的落地率和转化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大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要继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定程度上的倾斜,并着力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深化对政府支持创新政策的研究,根据研发类型和产业特点,从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府采购、项目安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为目的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理念培训,提高企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竞争,在全球技术转移中利用创新资源,加快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坚实后盾,要逐步完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投身于创新活动;探索、建立、完善有利于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激励科研人员主动创新;改革科教体制,修订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进程,大力推动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体系转变;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目的地培养人才,鼓励研究生联合培养,促进三方人员的有序流动。
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引领,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宣传和形成激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意识,鼓励“敢为人先”,培育和形成激发创新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引导形成宽容失败的社会舆论和宽容创新挫折的社会心理氛围;此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要树立踏踏实实、不浮躁的科研文化,积极鼓励创新,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净化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推进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能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