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明代小说刻书业的成就

发稿时间:2017-07-11 11:03:4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尹传政

  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通称为刻书。古代小说刻书业发端于南宋。一般而言,古代刻印书籍分为官刻、私刻、坊刻三类。官刻由中央与地方官府进行刻书;私刻一般指官员、士人、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其中,坊刻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一个时期的刻书业是社会文化活动繁盛的重要标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事实上,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朝,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小说刻书业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经济发展、宋元民间文学的发展等因素,积累到明朝后期,使小说创作逐渐繁荣起来,这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些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历史故事在宋元时期被改编成了通俗演义。宋朝是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时期,也是古代发达的城市市民文化朝代,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各种瓦肆里进行各种“说话”“戏曲”等形式的表演,而且这些表演都取材于三国、隋唐等时期的历史故事。元代市民文化并不衰落,在这些传统的历史题材故事不断丰厚的同时,取材于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故事也加入进来。随着刻书业的发展,到明朝中后期,这些故事就逐步被编写成小说,并成为官刻和坊刻的重要素材。《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商业性质刻本出现后,立即流传开来,成为畅销书。同时,随着戏曲、说话、史传等被大量改编为通俗小说,并受到民间的欢迎,反过来也加速了刻书业的发展。如《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和《全汉志传》等小说都在明末出现。这些作品成为刻书的重要素材,同时又有市场需求。由于明朝中后期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城市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城市市民文化由此而起,并对小说的需求不断加大,这是刻书业发展的一大文化因素。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在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的带动下逐渐发展起来,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商业城市的大量兴起。就全国范围而言,商业城镇由明初的33座增加到明中后期的57座。以苏州吴江县为例,弘治以前仅有三市四镇,而到万历时期增加到十市七镇,其中的盛泽镇,明初仅有几十户人家,到万历时就发展成为五万多户居住的大镇。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城镇中的居民大都是农民,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而主要是依靠商业谋生的手工业或商业经营者,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市民阶层。除此以外,还有“大批落魄的士林文人和没落的官宦小吏涌入市井”,成为市民阶层的另一大来源。这些市民有一定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对通俗文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邕)、杨六使(文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正因如此,刻书业大都以刊刻通俗小说为主要盈利方式。

  很多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不仅王公大族们热衷,普通百姓也十分喜欢,成书之后也备受欢迎,这是刻书业兴盛的重要人文原因。当时很多小说都是由原来在民间广受欢迎的“说话”“戏曲”演变而来,其中很多人物形象经过历代“说话”的演绎,已经深入人心,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在民间已经形成对关羽的文化崇拜,所以,《三国志演义》小说一经出现之后就竞相成为民间追捧的对象。在利润的驱使下,各个书商只能竞相出版,不断增加刻本。

  民间的广泛喜爱还直接影响到了上层社会人士的喜好。《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一旦成书之后,“就受到明朝帝王公侯、文人士大夫的广泛欢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推动了官刻书业的发展。如明朝都察院就刊刻了《水浒传》。事实上,为了满足自己的文学爱好和迎合某种社会风尚的需要,很多私人开始刊刻这些书籍,并加以收藏。

  明初统治者为了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不仅大兴文字狱和实行严控思想的八股取士,还禁止通俗文艺的传播。明初1389年朝廷下文:“在京军民人等,但有学唱的,割了舌头;娼优演剧,除神仙、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显然,在这样的文化禁锢的环境下,通俗小说是无法产生和传播的。

  到宣宗时期,虽然对社会通俗文艺、文学等控制还是较为严格,但社会文化思想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到成化年间,私人刻书、官府刻书和民间刻书活动开始活跃起来,通俗文学的整理刊刻也已出现,如后来发掘的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就是很好的例证。到了弘治年间,社会文化政策开放,朝廷开始关注通俗文学,以至在全国范围内搜求和征集“古今经史子集,下至阴阳艺术、稗官小说等项”。这就为刻书业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条件。

  书籍批发市场的出现,为刻书业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明朝中后期,江南的很多地方,如福建建阳、金陵、杭州、苏州、湖州等地成为著名的刻印中心。这些中心里面有着大量的刻书工人、造纸工人等,进行各种书籍的印刷。如何销售成为书商面临的问题。于是,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刻书中心为依托的书籍批发市场,如福建建阳最早筹建了书籍批发市场,甚至后来发展到了北京。这些书市都有固定的交易日,“每月逢一、六等,一个月有6天大规模的交易”。这样,作为刻书业发达的南方就可以将书籍很快运到北方进行销售,以满足北方消费者的需求。

  客观上讲,很多原因促使明朝刻书业的发展,但最主要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文学小说本身的繁荣,另一个是刻书业市场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政策的宽松,后两者又对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推动了小说文学在民间的传播,乃至文化的普及。可以说,刻书业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