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国进入负利率区间?
10月26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正面回应了这一看法,若考虑PPI经济指标的话,中国依然保持很高的正利率。
就在同一天,央行有关负责人就降息降准以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答记者问时强调,我国“双降”措施与国外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QE)有很大差别。国外实施QE的背景是名义政策利率已经触及“零”下界,而中国尚未面临“零利率”的约束,名义利率水平仍在“零”之上。
而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同日也指出,综合考量,商业银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加权平均利率仍高于CPI涨幅,目前我国仍处于“正利率”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仅应扩展到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增速,还应扩展到能引起系统性风险的资产价格,特别是那些具有高杠杆和信贷推动的资产价格等参数之上。
降息背后PPI持续通缩
央行认为,此次“双降”是根据经济物价以及流动性形势变化所作的合理的、必要的政策调节。
统计数据显示,GDP平减指数比CPI更低,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该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胀水平的指标,因为GDP平减指数的计算基础比CPI、PPI等指标更广泛,因此能更全面反映整体物价水平走向,这一指标不只参考消费端的CPI,还考虑产出端物价指数如PPI。
经过最近一轮降息后,由于9月份CPI同比涨幅为1.6%,高于现在1.5%的存款基准利率,遂被市场解读为中国已进入“负利率”时代。
但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26日指出,数据表明,本次降息后,10月24日~10月26日,商业银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加权平均利率为2.02%,高于9月份CPI同比涨幅0.42个百分点。综合考虑各经济主体的投资理财行为,当前存款替代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更显著高于同期CPI水平。总体判断,目前我国仍处于“正利率”时期。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同日也表示,若考虑PPI经济指标的话,中国依然保持很高的正利率。他分析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国际货币定价标准变化而波动,当国际储备货币供应量预期收缩时,大宗商品价格必然下跌,进而传递到中国国内,出现生产价值指数和更上游的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值指数迅速下行。“这些背离会使我们观察和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时也会有一定的考量,比如降息降准是不是有助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好转,是不是会对未来的通胀预期构成相应的影响?”陆磊设问。他说,在“溢出效应”比较大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将变得更加复杂,“它是解方程组,而不是解第一方程,没有那么简单。”
GDP平减指数纳入调控
央行将GDP平减指数这个衡量国内产出总的通胀水平的指标作为降息参考依据,其背后深意是什么?招商证券(600999,股吧)在周报中提到,这意味着现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压倒了对通胀的容忍度(对应的是CPI),而这将有助于维持市场的宽松货币政策的乐观预期。
刘元春对此持赞同态度。他认为,传统货币政策盯住的目标不足以应付经济出现的断崖式变化,特别是在CPI与其他宏观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生系统变异的时候。
他认为,持续的需求不足必将导致中长期供给的损失,必然导致潜在增速的下滑;因此,如果短期过分消极,可能带来中长期持续的低迷。
结合现实状况,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报告还明确提出,目前中国出现的高债务和生产领域的通缩还没有演化为资产负债表大衰退,也还没有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存在发挥效率的空间和实施的通道。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9万亿,同比增长14.5%,9月末M2余额1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M1余额36.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今年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763亿元。
陆磊就此表示,总体情况比较令人满意,并预测称,“从2015年底到2016年,金融将不会成为"卡脖子"的要素。”
但针对调控,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主要面临结构性的问题,仅靠逆周期性的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并非充分有效,并不能完整地优化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工具需要有相应的创新,并需要实行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而不仅仅是顺周期的微观审慎监管。”